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2-09-25 06:11:46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并让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这对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 德育渗透

Abstract: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should make the students to be patriotism education, socialist ideology and moral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the scientific thought of education,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love beautiful appeal,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develop good character, and will gradually forme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the right values." This means that the language not only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shoulder the burden of etc. So the Chines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must be combined together,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and let it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shape of the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to set up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the values, will have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effects.

Keywords: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考察整个的教育发展历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教育自古以来就是“育人”的事业,是教师以其学识与道德人格感化求学者,塑造他们理想的道德人格。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备课,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来设计课堂,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则指的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而传统的升学教育和精英主义的教育,造成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造成了学生人格发展的缺失和心态的扭曲。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担当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的重任,因此德育渗透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始终。那么,语文教学中又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其中的文章闪烁着古今名人的辉煌业绩和思想魅力,展示着锦绣河山和灿烂文明,再现了人类善良美好的光辉人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教材文化底蕴的挖掘,通过讲解和对课文带有艺术化的情景设计,让学生在情感和情绪上产生某种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一、通过德育渗透,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人生的方向。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挥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意义。”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身处逆境,仍忧国忧民而发自肺腑地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浩然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有以天下为己任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中淹;有大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的;有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激励自己自强不息曹操;还有马丁·路德·金的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伟大梦想;也有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向北大学子提出的殷切期望……这些古今中外的风流人物,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富强,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教师应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使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感染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美的感受;而伟人们留下的不朽篇章则会在教师娓娓动听的讲述和慷慨激昂的朗诵中, 敲击学生的心灵,沁入学生心田,都将激励青少年学生树立起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二、通过德育渗透,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完美人格的新一代,使他“开出茂美之花,结出丰硕之果”。合理利用语文教材中历史人物和生动而丰富的文学形象,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使命;心游万仞、情寄大鹏,翱翔九天的庄子可引导学生超然物外;《指南录后序》让学生了感受到文天祥虽身陷囹圄,仍心向南宋、宁死南归的一片爱国之情;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则引导学生学习他处浊世而不改,清洁自守的情操;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责任;而被一贬再贬,每到一处都为民谋福利的坡则教给学生宠辱不惊,豪迈旷达的处世精神;吟唱着“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取肝胆两昆仑”而慨然赴死的谭嗣同让学生明白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则将引导学生超越自我,永不屈服、永不言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将使 “保尔精神”——顽强、执著、刻苦、奉献、勇敢、奋进的人格操守成为他们永恒的人生精神支柱……大量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通过教师引经据典的讲解,使人类身上的美德伴着炽热的情感,照亮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消除不健康的道德观,净化自己的心灵,塑造出合乎时代需要的完美人格,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时代骄子。

三、通过德育渗透,完善学生内心丰富的爱的世界。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在抒志教育。利用这些文章来启发学生爱国爱社会,爱学习爱生活,爱自然,爱周围的人爱自己。钱学森因为对祖国的爱,冒着生命危险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终其一生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做出了奠基性贡献;《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回归到自然山水的美好,激起学生的爱自然的热情;《斑羚飞渡》中的老斑羚因为爱,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它启发学生我们在家、国危难之际要有勇于赴难的精神;在学习《白蝴蝶之恋》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做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一篇文章,老师都可从特定角度来引发学生思考,来完善学生的内心更美的爱的世界。

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的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古语“言教莫如身教”,讲的就是这一道理。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身行道”,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以德育人,以情育爱。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走出教材,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育人天地。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

总之,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施教者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要充分挖掘经典中的德育素材,依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来塑造学生的灵魂,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 秦训刚、晏渝生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钟启朱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上一篇: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