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分级培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25 05:34:32

基于职业能力分级培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研究

摘要:针对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不畅的现状,分析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及衔接不畅的原因,提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原则及课程开发策略。通过对接产业链或产业群,分析典型岗位职业能力,以专业群的衔接为起点,参照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从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入手,提出“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开发途径,对解决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不畅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衔接;职业能力;专业群

一、引 言

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界的重点和热点问题。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建立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有学者认为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本”,“标”是制度的衔接(姜大源,2011)[1]。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也是实现中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

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链)为背景,以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当前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职业能力分层为导向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探索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方式、方法及路径等,积累实践经验,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不断完善及职业教育实践工作提供案例借鉴。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及归因

1.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衔接从提出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经过了30年左右的发展,但是目前依然存在一些衔接不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文化基础课程脱节和断档现象。无论是课程的门类还是课程深度上都存在脱节,甚至空白现象[2]。(2)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训技能课程重复率较高,甚至出现倒挂现象。有些实训课程中职生的技能要求甚至比高职生还要高,中高职教育层次与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不匹配。(3)课程结构陈旧,存在三段式的学科化模式。虽然近年来有些改观,但是还是不能摆脱学科化的惯性思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为需求的教材较少。总的来说,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标准等衔接不畅,相同专业开设的课程门类衔接不畅,文化课、专业课以及技能训练课程存在重复、脱节、断层等问题。

2.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归因分析

造成中高职课程衔接脱节、衔接不畅的重要原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方面:(1)思想观念上的禁锢导致中高职课程不衔接。习惯于传统学科教学体系,未能建立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观,课程摆脱不了“三段式”的课程模式,按照学科结构模式自成体系[3]。(2)中高职衔接及课程衔接的理论体系缺乏。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或者是借鉴过来,由于国情不同、办学条件、社会职业程度不同等,导致国外的部分理论不适合我国国情。外部因素方面:(1)由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隶属两个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门,直接影响两个不同教育层次课程的衔接。而且中高职教育办学单位的多样化、办学独立法人单位之间联系不畅、业务不紧密,导致课程难以衔接到位。(2)中职学校(高中、中专、技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造成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增加了开发能满足各种素质水平学生需求课程的难度[4]。(3)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的不衔接。由于课程衔接向上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等相关联,向下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等相关,中高职专业名称和目录的不衔接,导致课程体系等成了“无本之木”。(4)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体系的缺乏和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也是导致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脱节甚至无法衔接的重要原因。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原则与策略

1.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原则

由于中高职课程衔接受到历史的、客观的和内外部等因素制约,因此,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1)终身教育的原则

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延续性,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课程衔接体系设计时应当体现中职教育的基础作用,同时兼顾首次就业岗位的职业性教育,是学生职业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高职教育阶段,课程开设既要考虑基础知识在职业技能学习中的迁移性,又要考虑职业技能的高等性和职业岗位的扩展及延续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以人为本,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2)职业能力导向的原则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变“学科知识”为基础的传统。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实现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通过职业能力分层培养的方式,实现中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递进性和岗位能力的扩展性,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

(3)多元参与共同开发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课程既要体现教育性,又要体现职业性,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开发还要体现连贯性、继承性和递进性,需要中高职院校参与的同时,还需要企业、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参与。行业企业人员了解行业内及企业内职业的要求,专业部门从专业角度考虑课程的科学合理性和专业性,政府部门考虑国家的意志,职业教育教学机构考虑学生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5]。此外,还需考虑能力本位、市场与产业需求导向以及课程开发整体性、灵活可操作性的原则。

2.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策略

(1)以专业群的衔接为起点,实现中高职教育专业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课程的衔接,由中高职衔接模式、专业衔接条件等因素决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目录未能有效衔接,直接影响课程体系的衔接。从专业群衔接的视角出发,拓展专业大类的衔接,为课程体系的衔接创造先决条件。通过专业群内核心课程的衔接,实现课程的顺利衔接。另一方面,就业岗位衔接是课程衔接的源头。从就业岗位群出发,实现专业群内各专业的衔接。高职阶段的专业可以在专业大类内对接中职阶段相似或相近专业实现衔接,摆脱现有困境。同时,受教育者通过教育经历的提升,提高职业技能,拓展就业岗位群。

(2)以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为参考,建立职业能力分级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中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面向不同的岗位层次及职业能力的受教育者。岗位层次定位是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的起点,只有明确了中高职教育所面向的岗位层次,才能进一步通过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6]。不同层次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则通过课程目标层次上衔接来实现。以国家职业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参考标准,建立能力分级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指导课程目标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课程目标在纵向上衔接的重要途径。

(3)对接产业链或产业群,实施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

在专业群或专业大类的范围内,对接职业岗位群或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通过解构中高职课程内容,重构中高职阶段的课程,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一体化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分为技能训练课程、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素养课程四个层次。以大类专业为基础,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涵盖多个专业,专业基础面宽,适应性强[7]。实现职业能力的纵向提升与岗位能力的横向扩展。

(4)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建立“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开发理念

中高职课程开发中,应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需求为培养目标。在课程开发时,兼顾学生面向第一岗位职业特定能力的同时,建立“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统筹考虑行业通用能力和跨行业能力的培养,将不同层级的能力转换为课程,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层级的技能,使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中职和高职教育过程,培养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8]。

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

1.总体思路

在充分调研中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的基础上,对接区域产业及岗位群,确定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分析典型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国家职业标准与资格证体系为参照,解构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重构并搭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制定中高职阶段课程标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确定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顺序的衔接,并注意中职课程是高职课程的基础,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的延续,避免重复和资源浪费。本文以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为例,阐述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过程。

2.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

(1)对接职业岗位群,明确中高职阶段对接的岗位,做好岗位分析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以中职教育为基础教育,考虑中职第一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职业技能培养阶段,重点是能力提升与就业岗位的拓展,适当补充文化课程。比如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中职阶段重点学习文化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获得职业资格体系中的4、5级证书。高职阶段适当补充文化知识,重点学习电站建设,获得资格证书的2、3级证书。

(2)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

如图1所示,将中高职课程分为“文化素质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四大模块。其中文化素质课程包含文化课程、基础课程、思政课程、职业生涯、心理健康等课程。中职阶段适当将文化课程开足,甚至可以涉及高职阶段课程。高职阶段的文化课课程重点照顾国家有关规定必须开设的思政必修课程外,主要开设职业规划、人文艺术和外语类课程。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模块,中职部分以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主,高职以专业理论和对接职业岗位职业技能为主。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训练模块,中职部分适当考虑第一职业岗位的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达到职业资格4-5级的水平,高职阶段重点对接产业需求和岗位技能需要,比如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分为光伏产品设计、光伏电站设计与施工、光伏电站设备维护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在开设专业公共核心课的基础上,开设按方向需要选择专业核心课和职业拓展课程,并达到职业资格2-3级的水平。同时,课程体系还需根据普通中职生的升学要求,补充高中阶段升学的学生需要,在高职阶段考虑增加部分文化课程,有利于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

3.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实施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实施,考虑中高职层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技能成长的客观规律,需要坚持“宽基础、活模块、分层化、学分制”的实施路径。基础课程偏向中职阶段、专业课程偏向高职阶段的分层化的手段实施课程内容的分配。通过活模块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将来需要就业的方向选择基础选修课和专业技能课程。兼顾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考证的原则,按中高职的课程内容与技能顺序的安排组织教学。教学管理上,实施学分制、以证代考的方式,兼顾高职部分不同来源的生源问题。

参考文献:

[1] 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

(13).

[2] 祝士明,刘建花.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几个关键问题探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6).

[3] 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

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4] 霍骁象,赵哲,许俊峰.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

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5] 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英国经验对我国的借鉴[N].

中国教育报,2012-11-07(5).

[6] 祝士明,马东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职业

技术教育,2013,34(25).

[7] 李佐.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职

教论坛,2014,(27).

[8] 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

坛,2013,(3).

上一篇:丹麦职业教育模式的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