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金融危机下的资本外逃监管

时间:2022-09-25 04:42:35

试论金融危机下的资本外逃监管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资本流动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利用外资比较多的国家,在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资的流动状况势必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就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资本外逃监管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 资本外逃 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009-01

一、近年我国资本外逃现状分析

我国资本外逃现象的产生是由金融体制原因引起的,在金融危机下,表现的则更为明显。

首先,分析我国资本外逃的走势,主要取决于我国人民币是否具有弹性的汇率安排、是否实现贸易和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是否有效以及是否执行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金融机制比较脆弱,市场机制不成熟,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由于趋利避险动机的驱动,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引起外资流入突然逆转,大规模资本外流会动摇投资者的信心造成大量外汇资源流失,严重时还会引发诸如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的金融危机。

其次,金融危机会加剧我国资本外逃。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我国资本外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目前我国整个金融业基本上仍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之下。对利率等金融资产价格的管制、对市场准入的限制等。这些管制与其说是一种保护,不如说是一种压抑。其次,国内储蓄受到歧视。而我国又是最大的引资国,因此当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时,会导致大量资本的流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股市、地产价格的低迷,使大量隐形资本没有投机获利的机会,因而也会大量的流出。

最后,就是2005~2008 年度流入我国的大量逃逸资本 ,其有获利回吐的要求,这也是导致2009 年第一季度,热钱呈现大规模净流出的原因。

二、金融危机下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1.资本外逃客观上具有造成经济紧缩的效应

在资本本来就十分缺乏的情况下,资本的大量不正常外流会严重损坏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潜力。资本外逃造成国内储蓄和外汇的流失,使资本短缺状况恶化、国内投资萎缩,经济建设项目无法获得足够的融资, 进而从长期来看会阻碍经济和就业的增长。

2.资本外逃会引起收入分配的恶化

那些资产持有者是资本外逃的受益人,而国内低收入阶层则是资本外逃后果的承担者,富有人口将会变得更富,而贫困人口将会变得更穷。 这便是资本外逃引起的恶化收入分配的效应。

3.资本外逃会增加东道国政府的财政负担

在财政方面,资本外逃会引起额外的负担。 资本外逃对一国财政的影响最终会引起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又是资本外逃的一个动因。这样,资本外逃和通货膨胀之间会形成一种自我加强,循环往复的恶性关系,最终就很难判断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4.资本外逃会加剧东道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资本外逃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金融媒介输出的过程,它严重影响着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首先,如前所述,金融媒介输出导致国内储蓄和外汇的外流,对经济增长造成紧缩效应。其次,金融媒介输出会导致国内金融机构的破产。最后,金融媒介输出还会引发私人投资的崩溃和实质性经济活动的停滞。在资本外逃不断加重的情况下,政府可能会采取抽紧银根的信贷政策,提高利率,以吸引居民储蓄,阻止资本外逃。 但是,利率提高会损坏实质性经济活动,造成投资萎缩。另外,本币持续高估也可能促使利率的上升,但更严重的是会增大居民对本币贬值的预期,一旦贬值预期变得牢固,就没有一个抑制性的金融政策可以阻止资本外逃。这样一来,利率的上升不仅没有有效的阻止国内储蓄的流失,而且损坏实质性经济活动。

三、我国针对资本外逃的监管对策

1.继续推进金融深化,完善金融体制

从我国资本外逃的实际情况来看,各类经济主体之所以具备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外汇资金转移到国外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我国在金融管制, 尤其是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存在漏洞。 这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在国外利率及金融资产收益高于国内市场的情况下通过转移资本牟利。针对这一方面原因导致的资本外逃,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有:一方面,政府今后应减少金融压抑,如减少在利率、市场准入、投资限制等方面的直接管制和行政干预。鉴于资本外逃在我国的隐性化和规模日益扩大,政府的金融压抑的弊端日益明显。另一方面,进一步改善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在投融资方式上,注重改变投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拓展投融资渠道;在深化外汇改革的同时,建立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市场,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充足的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工具;在转化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过程中,有效地化解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并通过产权改革和制度创新来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得到根本转变,从而真正做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一改革举措是培养市场力量旨在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来规避风险,改善经济主体面临的困境,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资本外逃的动因。

2.制定合理有效的外资管理政策

我国在外资的引入原则上,应注意引入外资规模 ,要与国内的资金状况结合起来,不要过于追求外资的数量而应将引资的重点放在对国民经济快速均衡增长有利的产业和技术环节上,同时还应注重引资的质量。 根据 WTO 原则,统一对内资和外资的待遇取消内资和外资之间的待遇差别,是减少“过渡性”资本外逃的根本措施之一。 引进外资应从“优惠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不应再依靠优惠政策,而主要应依靠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应本着不歧视、不优惠的基本思想,逐步向公平公正和国民待遇政策转变。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给予外资企业优惠政策,实质是对内资企业的一种歧视,不仅造成资本迂回和资本外逃,而且使内资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加强部门协调,齐抓共管

政府实现对资本外逃的有效监管不仅要完善外汇管理法规,改进外汇管理手段, 而且还要加强银行结售汇和跨境收付汇监管。首先,银行系统要建立大额资金转移监测制度,加大对大额外汇收付和无交易背景的大额人民币支付的监管。其次,海关要完善海关审价体系,加强企业财务审计;同时要加强对携带现钞出入境的管理。最后,中国人民银行要完善对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监管,健全外商出资撤资审核、评估制度,规范企业境外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连发.论建立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J].财经问题研究,2005,(06).

[2]谢汉立.从国际资本流动看金融风险防范[J].中国外汇,2006,(05).

[3]秦菲菲.资本外逃动因的模型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5.

上一篇: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 下一篇:浅谈肉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