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乒乓球发球与接发球技术训练的研究

时间:2022-09-25 04:28:53

对乒乓球发球与接发球技术训练的研究

摘 要:在比赛中,相对其他环节而言,发球和接发球尤为重要,也是难度较大的环节。发球是乒乓球比赛每一分的开始,接发球是第一板的处理,好的发球技术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占据主动,好的接发球技术能使运动员在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占有优势。本文通过对发球和接发球技术的研究,分析探讨了如何使运动员掌握和提高此项技术。

关键词:发球; 接发球; 训练;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58-002

发球与接发球是乒乓球运动中的重要技术,乒乓球比赛首先是从发球和接发球开始的,发球和接发球技术掌握得好,可以使自己在比赛中的前三板主动占据优势,创造攻势,避免出现被动的局面,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可以破坏对方战术的运用,限制对方特长技术的发挥,为自己下板球的抢攻,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条件,甚至可以直接得分。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积极主动、抢先上手是总体的技术风格,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发球与接发球技术,因此,通过对发球与接发球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发球与接发球质量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如何提高发球质量

1.要有主观能动性

首先自己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对乒乓球产生浓烈的兴趣,自己在主观意识上想要取得进步,才会刻苦钻研,从而提高发球质量。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发球这项技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练成并且练好的技术,需要运动员持续不断地进行练习,寻找灵感,日积月累,才能看到成效,很多运动员眼看就要上一个台阶,却在关键时刻停下了脚步,半途而废是非常可惜的。

2.练习时要开动脑筋

发球与别的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标准的动作要领,也就是说运动员在练习时要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研究出自己的一套发球技术。在练习时,如果不动脑筋一味地模仿别人的发球动作,是很难有突破的,并不是花了时间就一定会有成效,只有用心用脑去练习,才能事半功倍,钻研出高质量且有特点的发球。

3.对发球技术的训练要求

3.1发球前,身体适度紧张。发球是全身性的动作,不要完全依赖于手臂,要做到重心和手臂的一体化。发球时,除了肘部以上的部位,腿、腰都要保持适度紧张,这样有助于发球时的协调发力。发球前要学会压低和转动重心,以增加发球的力量。很多人发球时的站位重心比较高,光靠手臂的挥动,这样力量自然不够。学会利用重心的力量,利用身体的惯性,还可以在发球后更加顺畅地还原,更加顺畅地进攻。

3.2引拍更引手腕 还要调整握拍。发球前,要根据发球的种类和方向,引动手臂、手腕,以增加动作幅度,增加球拍与球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加快摩擦的速度。如果发球前不引拍,动作太小,根本不可能制造什么旋转。调整握拍,对于横板,尤其发侧旋球时,发球前变化一下握拍方式为宜,发逆旋转球时也是如此,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手腕的活动范围。

3.3动作连贯,干净纯粹。摩擦触球的动作一定要连贯,也就是引拍与出手要连贯,这样可以增加你的爆发力。很多学生发球时,肌肉非常僵硬,结果根本无法发力。手腕不是静止的,不是不变的,这点很关键。触球的部位和发力的方向颇多讲究。触球的部位要“干净”,比如发侧下旋,就一定要摩擦球的中下部。发转不转也一样,假如摩擦球的中部,这球不可能发转,部位不准,球就不转。同样的道理,发力方向要纯,比如发转不转,触球的时候你是否带有侧向的发力?接触球的力量和方向一定要拿捏准确。

3.4全身协同用力,找准借力点。发球的技巧性非常强,绝对是一项全身性的技术动作。很多人以为发球只用手臂、手腕,这种看法恐怕有失狭隘,不够全面。手与重心是同时、同方向用力,这样发力才能集中。重心可以帮助你加强发球的旋转,还可以作一种隐蔽动作的辅助;用重心来找发球的第一落点比用手更准确:重心对借力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泄力;重心对身体平衡,对下一板的抢攻更是至为关键。想发转,一个重要的窍门就是找到你自己的借力点。离身体太远是发不好的,因为发球没了“支点”,无法借助身体的力量。每个人发球都有最佳的合力点,有些人这个点在身体稍靠后一些,有些人则稍靠前一些。

二、如何发好转与不转球

1.动作要领

动作一致,具有隐蔽性,发力集中,导致其判断失误。

2.转球要领

手指、手腕、手臂在触球前应相对放松,触球的一刹那手臂带动手腕手指同时发力。触球部位和触板部位应是球的中下部和胶皮的下部,尽量使球在拍面上停留的时间长一些,把球“吃”住。触球时机应当在球降至腰部并与球网平行的时候,接球点不宜太高,这样便于把腰部的力量发上去,出球的弧线也不会太高,从而提高了发球的质量。出球的第一落点应相对固定,发短球,第一落点应近网,发长球,第一落点则远网,如想发底线球,第一落点则应离球网越远越好。

3.不转球要领

不转球在比赛中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它可为发抢制造机会,对手也不易借力,如果与转球配合起来发,很容易迷惑对方。发转球时应用胶皮的中上部去触球,接触球的一刹那把球碰出去或者推出去,不发生摩擦,动作要隐蔽。

三、掌握正确的接发球技术

1.站位和准备姿势

1.1接发球时正确的准备姿势不仅可以提高接发球的质量,破坏对方的发抢,还可以为下一板球的衔接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接发球时,握拍手臂自然放在腰旁,球拍则可根据个人习惯放在台面之上或台面以下,正手拍面稍向左压,拍头朝前。身体向前倾,腰部弯曲。双腿微屈,不宜站得太高或太低,重心在双腿中间,不向任何一边偏移。对方在抛球的同时,脚下应该开始启动,而不是等球发出后再启动,要尽量给自己多留一些时间去判断对方来球的旋转、长短以及落点,同时也为自己接出高质量的球做好充分准备,破坏对方的发球抢攻,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甚至可以直接发球抢攻得分。

1.2接发球时的站位则应该根据对方发球的站位来决定,如对方站在反手侧身位发球,则应该站在中间偏反手位接发球,如对方站在正手位发球,则应站在中间位接发球。

1.3对旋转的判断。在接对方发球时,对旋转的正确判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回球的命中率。旋转一般分为不转、上旋、下旋、左侧上、下旋,右侧上、下旋。

1.3.1接上旋球及不转球时,一般胶皮与球面不发生摩擦,直接将力量发至球心,将球撞击过去。有些擅长拉弧圈球的运动员习惯于使胶皮与球面发生摩擦,将球拉出去。大部分人认为不转球较难处理,因为接这种球时借不上力,容易失误,所以接不转球时整个人应该主动迎球,而不是被动等球。

1.3.2接下旋球时,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拍形与台面近乎平行,触球底部,胶皮与球面发生摩擦,把球搓过去,根据对方发球的长短或劈长,或摆短。第二种方法是拍形直立稍向前压,触球中上部,胶皮与球面发生摩擦,把球拉过去,根据对方发球的长短或挑球,或高调,或前冲,一般在挑球时胶皮与球面的摩擦较少。当然,随着当今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运用先进技术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水平选手在比赛中运用台内快摆、快撇、快切、拧球、暴挑、晃球等高难度技术的频率也不断增加。

1.3.3接左侧上、下旋球时需注意,左侧旋球的弧线不是直线,而是球跳起后向左拐,接这种发球有两种方法,逆向旋转和顺向旋转。逆向旋转就是等球跳起后触球的右侧,使球本身的旋转消失,朝反方向走。顺向旋转就是等球跳起后触球的左侧,顺着球本身的旋转把球拉出去,并且摩擦球。这种方法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难度系数大。

1.3.4接右侧上、下旋球与接左侧上、下旋球的道理是一样的,方法上是相反的。右侧旋球在球台上跳起后向右边拐,可以逆向旋转也可以顺向旋转,同样,用顺向旋转去接球的难度系数要大得多,运动员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选择应对方法,合理为先。

四、如何提高接发球质量

1.接发球中应力求主动,不能太过保守,被动就要挨打。可以通过直接抢拉创造攻势,也可以通过高调拉球形成相持而后寻找突破。思想上积极主动,行动上才主动优先,要清楚的认识到不进攻是没有出路的,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当然,如果没有进攻机会的时候接球一定要合理,最大程度上地控制对手。

2.在接发球时要灵活应变,在手段上要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不能局限于用一种或者两种方法去对付对方的发球。对拧、撇、暴挑、快切、晃球等高难度技术要多加练习。

五、提高接发球质量的训练方法

1.多球训练法

多数运动员在比赛中容易吃发球,在平时的训练中应针对性地进行多球训练,一发一接。对比赛中容易吃的发球反复练习,用心体会。每个对手发球的特点不同,在多球接发球训练中应经常轮换对手进行训练。

2.实战训练法

很多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接发球的命中率和质量都很高,但是到了比赛中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还是会出现高频率的失误。害怕接不好变成对方进攻的机会,或者想法太多,患得患失。因此可以在训练中进行接发球计分实战练习,十一分为一局,比赛中全由一人发球,优先抢到十一分者为胜,一局比赛结束后轮换发球方。

乒乓球运动员想要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并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具有稳、准、狠的技术特点,坚持积极主动的战略方针,争取在前三板中突破对手。然而没有高水平的发球与接发球技术,是不可能在前三板中寻找到进攻机会的。被动就被挨打,不进攻就没有出路,这是每个乒乓球运动员应该牢记在心的。另外,在相持球的过程中,运动员同样应该坚持灵活多变、积极主动、发力在前、以巧制胜的技战术原则。

参考文献:

[1]苏丕仁.乒乓球教学与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8)

[2]刘建和.乒乓球训练与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张爱莉.浅谈乒乓球发球接发球技术与训练[J]湖北体育科技,2000(9)

[4]陶爱荣.乒乓球接发球技术教法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9)

[5]张陶淘,王清.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技术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2)

[6]曹幸妮.对乒乓球接发球技术训练的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0(15)

上一篇:浅谈篮球文化的拓展 下一篇: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效果的几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