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快建立博乐市农业节水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时间:2022-09-25 03:19:51

浅谈加快建立博乐市农业节水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自然资源, 更是农业发展的短缺资源, 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现行农业经济体制条件下发展农业节水的保障体系。本文从分析博乐市农业节水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节水保障体系;建立;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是农业的命脉, 也是经济发展的命脉, 人类生存的命脉, 水的重要性已成为国际共识。对我国而言, 水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博乐市基本情况

位于天山北坡西段准葛尔盆地西南部,其东部和与精河县和塔城地区托里县相连,南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城县、伊宁县接壤,西与温泉相连,北与阿拉套山之分水岭为界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属大陆性干旱半荒漠和荒漠气候。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迅快,无霜期长,积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土质以中壤土为主,由于地处博尔塔拉河中游,地下水位较上游深。全市总面积7782N2,拥有灌溉面积57.3万亩(其中河水灌溉面积30.16万亩),年均灌溉引水量2.32亿立方(其中五至七月引水量为1.4亿立方)。

水资源状况:博乐市水资源总量为12.69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储量丰富,区域地下水年补给量(动储量)为2.89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质良好,宜于饮用和灌溉。地表水资源总量为9.803亿立方米,主要为博尔塔拉河河水(多年平均年经流量4.75亿立方,年均可利用过境水量2.44亿立方)和区域内的山泉水,除农业灌溉用水及城市工业、生活用水外,大部分作为生态用水。

2、 农业节水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博河水资源分布不均,季节性强,五至七月灌溉高峰甚至出现断流。博河径流年内分配:春季(3-5月)水量占全年水量22.9%,夏季(6-8月)水量占全年水量的19.3%,秋季(9-11月)水量占全年水量21.1%冬季(12-2月)水量占全年水量36.7%。由此看出,博河径流年内分配的规律对农牧业生产较为不利。而河灌面积又占总灌溉面积的37%,因此极易形成旱情。二是伴随全球气温的升高,冬季气温偏高,降雪少,作为主水资源的博河又正是以高山融雪为补给的河流。三.是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70%。因此,农业节水建设实在必行。

3、我市农业节水建设的现状

通过国家项目实施,政府出台优惠扶持政策,高新节水技术得到了迅速推广和普及,特别是近年来,平均每年建设约3万亩。截止目前建成高新节水灌溉面积43.7万亩(其中滴灌43.7万亩),已占到总灌溉面积的63%,不仅有效的实现了节水这一目标,也使得灌溉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起到了很好的节水增产示范作用。高科技节水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灌溉用水的供需矛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重建设,轻管理;2、开荒大户建设多,责任田少;3、节水建设发展不平衡,东边快,西边慢。4、节水建设没有起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作用。5、节水建设没有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水价的杠杆作用没能得到有效发挥。6、无统一规划,小户散干。使得我市的农业节水建设呈现无秩序化。我市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形式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农业节水的建设速度和规模仍然滞后。究其根源是没有建立适应农业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节水的保障体系。发展农业节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是管理体制和政策问题,涉及用水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水价政策、法律法规、技术创新和观念更新等多方面。必须从农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出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充分认识发展农业节水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才能建立符合我市的农业节水保障体系。

4、加快农业节水建设的几点建议

4.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农业节水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并与各地的农业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协调。

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灌溉回归水及城市污水等的开发与利用。实行以供定需的方针,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经济布局,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做到量水而行。

因地质宜,根据自然经济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经济发展水平等,合理制定农业节水发展模式和进程。

根据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际,结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以农业节水为龙头适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4.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随着近年我市地下水资源状态的不断恶化,应先制定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办法,严防生态环境恶化。以大田作物和经济欠发达乡镇为重点进行农业节水建设。在技术上,普及推广适用型高新节水技术为主,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为辅。继续普及和推广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大力推广改进地面灌溉新技术。

4.3.增加投资渠道,改革和完善投资政策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入机制,增加投资渠道,改革和完善投资政策。建立节水发展专项资金。

农业节水工程可采取“以将代补”和“先干后补”等方式,调动乡村和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继续实行“以工代赈”等行之有效的优势,鼓励农民以各种形式投入农业节水工程建设。

实行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与建设的统一管理。根据乡镇经济水平和工程性质,合理确定国家、地方和农民的投资比例。对不同来源的资金和投劳实行“捆绑式”管理和使用,实现从骨干工程到田间工程的整体规划,统一实施,防止因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农民投劳不老实造成的“半拉子工程”。

4.4.以节水为核心改革灌区管理体制

对灌区实行以节水为主的多指标考核。考核:完成灌溉面积、灌水定额、节水指标、工程维修管理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主要依据。

井灌区实行县级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组织由市水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机井布局,杜绝超采地下水。有偿灌溉服务,由政府规定最高限价。

4.5.改革水价制度,建立合理补偿机制

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科学核定农业用水定额,作为农户基本使用水权。在定额范围内实行基本水价,超额部分实行累进加价。

因我市经济不发达,工程老化严重,供水成本过高、暂时难以按成本收费,可采取提价与补贴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供水成本与价格倒挂问题,并逐步把水费补贴转移到对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的补贴上。

4.6.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加强对农业节水的领导和部门协调。建议市委市政府建立农业节水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农业节水重大问题,乡镇场政府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由水政主管部门牵头,计划、财政、农业、科技、林业、气象、环境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搞好农业节水工作。

建立严格的农业用水与节水管理制度。农业用水要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要在统筹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基础上,明确各地区农业用水总量和灌溉用水定额两套控制指标,作为管理农业用水的基本依据。用水户要在用水指标控制下节约用水、高效用水。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节约的水允许有偿转让。同时加强对水资源分配利用和地下水开采状况的执法监察。

5、结语

在我国,有限的水资源已严重制约着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农业节水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必然选择。水土资源状况的严峻及其人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迫切要求我们把农业节水建设工作深入地、扎扎实实地长期抓下去。

上一篇:影响学生概念学习的因素 下一篇:浅谈隧道洞内管棚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