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静待花开

时间:2022-09-25 03:00:03

语文课堂,静待花开

摘 要: 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有些教师盲目追求设计的新奇、课堂的热闹,致使课堂往往呈现出“书声琅琅”、“小组讨论”的热闹景象,但缺乏实效。应认真反思语文课堂教学,通过静读、静思、静听的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静读 静思 静听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新课改强劲的东风下,小学语文教师铆足劲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索。于是,语文课堂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学中,常常是一番热闹景象:琅琅书声如春风乍起,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各种各样的读充斥着我们的耳朵,“书声琅琅”成了课堂值得炫耀的亮点;否则,就是不停的小组讨论,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课堂一片哗然。我早已习惯了这种热闹景象,生怕课堂安静下来;常把“书声琅琅”、“小组讨论”奉为“至宝”,让它们充斥课堂。似乎觉得不大声地读、不进行一次又一次小组讨论,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就让课堂缺失了自主性。可有那么两次,却让我有了更多思考……

一、静读,让学生深入地和文本对话

一次,我在外地听到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堂课,这是一堂六年级的语文课――《卜算子・咏梅》。组织学生自学时,于老师不止一次地说了这样的话:静静地读、默默地想;宁静以致远;思想是在静思默想中产生的……那一刻,我的心一震:是呀,思想是在静思默想中产生的,宁静才能致远,说得多好。

这不由让我反思起课堂教学。细细想来,的确是这样,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我执教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更重要的是课堂要让他们学会思考、产生独特的体验。这时,默读更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迸发思维火花。学习课文,放声朗读一般应出现在刚接触课文时或对课文有了自己理解感悟后。刚接触课文放声读是为了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对课文有自己理解感悟后再放声朗读是为了通过有声语言体现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产生独特的体验,最好的方法就是默读。

如教学五年级课文《嫦娥奔月》时,我从插图入手,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及阅读经历冥想嫦娥奔月的情景,感受嫦娥奔月的诗意与优美。

接着我把学生引向画中人――嫦娥。“静静地默读课文,圈画出表现嫦娥性格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安静的课堂上,学生都在静静地默读课文,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写写画画,我则静静地站在讲台上。

在学生充分自读基础上展开交流,学生感受到嫦娥接济百姓的善良,与坏人逢蒙周旋的智慧与勇敢,吞下仙药时的果断与伟大……之后,我引导学生把视线转向后羿,通过后羿连声呼唤和嫦娥深情凝望感受离别的痛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嫦娥奔月的凄凉与哀愁。在这种深入递进式阅读中,学生获得情感陶冶与心灵荡涤。这种效果是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无法达到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如今阅读教学中,默读丧失应有的位置,似乎默读就代表着冷场、代表着课堂的沉闷。其实,在信息量与日俱增的今天,默读能力比朗读更重要。学生只有善于在默读中思考、比较、鉴别,才能从大量信息中汲取营养。看来,不管是朗读还是默读,都需要我们把握好中间的“度”。而在“书声琅琅”泛滥的今天,我们尤其要重视默读训练,让学生静下来,真正成为富有文化底气的读书人,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静思静听,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有一次在教育杂志上读到这么一则幽默:美国某校师生们来我国一学校访问,教师们精心准备,要给美国朋友留下好的印象。一堂语文课上,教师和以往一样进行了几次小组讨论。看到我们的小组讨论时,一位美国男孩问了这样一句话:他们在干什么?这么吵?看到这里,真是一语惊醒了我这个“梦中人”,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美国孩子无意的一句话让我这个语文老师陷入沉思,不由地反思起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

的确,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已发生了重大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体现学生思维、情感、态度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的。教师必须弄明白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明确合作目标和任务,把握好合作契机和合作内容,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思考、体验、完成。不应该让有意义的合作学习成为热热闹闹的形式。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热闹”背后又藏着什么呢?你看,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前面的学生马上背转身子开始讨论;你听,有的小组里你说他也在说,听不清谁在发言,同学们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是谁的发言精彩、谁的思维缺乏条理性;有的小组里张三怎样说,李四就怎样说,人云亦云;有的小组里自己说自己的,甚至讨论一些与课堂无关的电视情节……这就是当前大多数小组讨论状况,可让学生得到了什么呢?自主,合作。我看不然。在这一片嘈杂声中,学生会有自己的思想吗?会倾听别人的见解吗?会对同学的看法提出质疑吗?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于永正老师的话:学习是自己的事……如果学生在讨论前没有静静地思考,缺少说话底气,那么何来高质量的交流?可见,教师在讨论前要引导学生静思默想,形成见解;讨论中更要让学生静静倾听,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获得新感受,这样的小组讨论才是有效的。

小学语文教师决不能在新课改的强风中迷失自己,盲目追求设计的新奇、课堂的热闹。古人说得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课堂、反思教学,还学生一片宁静的空间,通过静读、静思、静听、静练的方式,静待学生的思想之花盛开。让学生在宁静中学会思考,在宁静中学会获得,真正成为有思想的人。

上一篇:也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 下一篇:女孩范淑丽年建起千亩『开心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