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安全的思考

时间:2022-09-25 02:36:55

关于金融安全的思考

摘要:金融安全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投资、外汇储备、利率、银行、资本市场和金融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我国金融系统中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金融 安全 问题 对策

Abstract:Financial security is critical to national core benefi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our country’s inflation,investment,foreign exchange reserve,interest rate,bank,capital market,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so on,and proposes relativ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finance,security,problem,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9-0007-05

一、我国金融运行中的潜在风险

我国金融业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洗礼后,已经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但金融系统内部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有可能成为危机的导火线。主要表现在:

(一)通货膨胀隐患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4%,创3年来新高,且上半年物价平均上涨水平高达5.4%,表明了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而高通货膨胀会破坏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行,具体表现为:(1)蚕食货币的购买力。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贬值,当所持有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越来越少时,消费者将会放弃货币而持有实物,货币将会失去其一般等价物的职能。(2)刺激信贷需求。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企业和居民更愿意扮演债务人的角色。因为通货膨胀在维持信贷资金名义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却降低其实际价值,使债务人未来的实际还款金额减少。信贷泛滥将增加银行系统的坏账风险,而大多数金融危机的导火索都是银行业内部危机。(3)助长投机行为。高通货膨胀预期给投机分子留下了操作的空间,他们只关注如何在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以及这二者之间实现短期套利,导致流动性资金缺乏远见,最终使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脱离而成为投机市场。

(二)投资结构失衡

200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2.46万亿元,2010年则达到27.81万亿元,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4.14万亿元,占总数的86.80%;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贡献率为95.2%,拉动GDP增长8.7个百分点(消费与净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4.1个和-3.7个百分点)。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GDP增长主要靠投资来拉动,投资的项目又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所占份额最大。由此可见,中国的投资领域过于集中,正面临结构失衡问题。

投资结构的失衡会引发很多经济问题:(1)影响生产发展。生产性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二者应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反之则会破坏生产发展。(2)挤占消费。在投资结构失衡的情况下,企业与居民的全部收入中,大部分以持有资产的形式来代替消费,导致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大,挤压消费的增长空间,不利于多种支出方式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3)投资过热与浪费。投资的规模扩大且流向过于集中会导致投资过热或浪费现象。

(三)外汇储备风险

截至2011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总额为3.04万亿美元,正承受着高存量与高流量的双重压力。根据传统的外汇管理理论,一国外汇储备的合意数量,约为该国年进口总额的20%―50%。根据商务部数据,2010年中国进口总额约为1.4万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过大。外汇储备过多将会增加金融系统的不确定性。(1)中央银行在买入外汇的同时,也要向市场投放相应价值的本币,如果对冲不及时则会导致通货膨胀。(2)外汇储备过多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人民币升值会抑制出口贸易增长。(3)外汇储备多数投资于利率低廉的美联储债券,收益难以保证。(4)管理巨额的外汇储备将会付出高昂的成本。

(四)银行系统内部存在的隐患

(1)资产规模的盲目扩张可能导致效率下降。(2)长期政策保护而导致市场竞争力缺失。(3)银行作为企业仍然摆脱不了行政化的束缚。(4)单一的资产业务盈利模式增加了坏账风险。(5)缺乏市场调研而使银行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6)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化,而导致风险管理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五)资本市场内部存在的隐患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可以在社会资本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还存在许多问题。(1)投资准入限制约束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由于中国的资本与金融项目尚未开放,许多投资领域对民间资本、境外资金设限。例如,资本市场设置国家股、法人股的固定比例,使民间资本不能凭借投资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民间资本对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比例限制在10%,虽然逐步放宽但比例仍然控制在20%以内;民间资本境外投资须取得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资格;境外资金投资中国需取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2)直接融资发展落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只占11.9%,为9265亿元。直接融资发展落后不利于多元化融资体系的建立、投资风险的分散以及融资成本的降低。(3)资本市场结构失衡。一方面,股票市场的发展较快,但是债券市场的发展却十分缓慢;另一方面,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与使用相对落后,导致金融衍生品市场至今尚难成气候。前者不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后者则不利于规避投资风险、发现价格、稳定市场等。(4)缺少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大多是长期的,而不是从事短期套利。机构投资者的缺少会使大量不成熟的短期投资者充斥市场,最终把资本市场变成投机市场。(5)信用风险缓解工具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信用风险缓解工具,如信用违约掉期(CDS)、担保债务凭证(CDO)等,有助于缓解债权人的风险,并增加流动性。信用风险缓解工具在中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为了防范风险,其只适用于受到严格监管且相对安全资产的风险缓解,并未完全开放,市场运用率低。

(六)金融监管问题

金融监管缺位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主因,金融监管不能落到实处,金融安全只能是一纸空谈。中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总体框架是以一行三会为主导的行业监管体系。而这样的监管框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很多金融机构的监管并不能纳入到这个框架内,出现了监管真空。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问题:(1)中国目前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为了维持固定的浮动区间,央行更多的时候只能被动地向市场投放与回收货币。(2)存款保险制度还未能成功地引入中国。开放吸收存款金融机构的市场投资业务之前,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否则这些吸储单位投资失败将会由储户买单。(3)混业监管问题。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为实行行业监管的国家带来了难题。例如,一家机构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信托等业务时,行业监管模式就会出现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问题。(4)多数新兴金融机构游离于行业监管体系之外。在中国的金融体系内,除了银行、保险、证券以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机构,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消费信贷公司等,对于这些机构的监管还没有落到实处。(5)外国在华设立的金融分支机构也存在监管问题。许多外资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操作流程、风险控制等业务都十分成熟,但这只有利于其自身的内部风险控制。由于中国关于金融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善,很容易给外资金融机构留下违规逐利的空间。

二、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核心利益。因此,金融安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针对我国金融系统存在的各种风险,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遏制通货膨胀

中国正面临着高通货膨胀的压力,但这种压力的诱因不仅仅局限于传统通货膨胀理论中的描述。应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本着疏堵结合的原则综合有效地遏制通胀。根据这一原则,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措施包括以下几种:(1)控制货币发行。货币超发会导致过多的货币追逐商品的局面,从而引起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首先要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符合GDP增长的合意水平范围内。(2)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在中国,收入分配失衡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在财富分配中,劳动力收入所占比例太小,应该平衡各要素的收入分配。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除了协调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关系外,还要改革财政体制。目前财政收入以中央为主,而支出以地方为主,央地财政收支的倒挂,使许多地方政府只能靠土地财政来维持开支,其中引发了许多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土地价格上涨等。因此,只有充实地方政府财源,他们才有资本发展地方经济,以经济发展带动收入的提高,同时抑制土地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3)提高实际利率水平。通货膨胀往往与低利率的刺激政策相关联,提高实际利率有助于抑制投资过热、信贷增长、跨时消费等易引发通货膨胀的经济行为。此外,高利率将资金以储蓄的形式内置于金融系统内部,以此来代替消费和投资。这种资产选择效应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4)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流通成本分为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前者包括运输费、管理费、燃料费、费等;后者主要是寻租的费用。在我国,目前这两种成本都十分昂贵。公路收费繁多,加之商品由出厂到最终消费者的中间环节过多都增加了流通的显性成本。除此之外,根治腐败现象,消除寻租成本会有益于缓解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5)遏制投机行为。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滋生投机现象,尤其是对生活必需品的投机与炒作对居民的伤害最大。在市场逐步成熟的同时,应完善对投机行为的立法,原则是让投机者付出高昂的成本,这样才能抑制投机行为的发生。(6)增加商品供给。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决定了其也是一个需求大国,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便会抬高物价。但供给也不能盲目扩大,生产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被市场接纳的商品只能是浪费产能。

(二)促进消费增长与投资结构优化双重目标的实现

中国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问题,而用于投资的资本主要来自于金融系统,这将不利于保障金融安全。多种支出方式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才是健康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利用金融消费工具创新来拉动消费增长。金融消费工具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主要用来促进跨时消费的增长,实现了用未来的收入采购当前的货物。目前与消费有关的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包括信用卡、网上银行、支付中介、电子支付、消费信贷等,这些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有些已经在中国应用,有些还未被开发或在萌芽状态,应该大力推广。(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与居民的消费份额取决于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又取决于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阶段。受传统“居安思危”观念的影响,中国居民更愿意持有储蓄。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陷,使居民不敢过度透支未来的“保障资金”。因此,只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才能使居民生活无后顾之忧,并促使居民的储蓄资金逐步地转化为消费。(3)加速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渠道狭窄,使流动性难以找到出路,于是便出现扎堆现象,最后导致过热。如果一味采取围堵与限制政策,只会顾此失彼,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解决投资过剩问题应以疏导为主。中国目前的主要投资场所是股市和楼市,除了这两个市场以外还应逐步开放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保险市场、境外投资市场等。另外,应在每笔投资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生态发展基金,投入或补贴于研发、生态保护、技术引进等利润微薄、周期长的投资项目。总之,一切政策的目的是采取合理措施着力疏导过剩的流动性,解决投资过热问题,促进投资向多元化、生态化和技术化发展。

(三)化解外汇储备风险

中国外汇储备风险主要来源于外汇储备存量过大与外汇资产种类过于集中两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措施:(1)加速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外汇储备来源于贸易顺差的积累,而汇率的高低又是影响贸易顺差的主要因素。中国汇率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这样的汇率制度能够成为贸易不平衡的自动调节器,即在顺差高的时候通过升值来抑制出口;反之则通过贬值来鼓励出口,逐步促进中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2)外汇储备多元化。世界经济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有助于分散风险。这样,一种外汇储备资产发生贬值,不至于导致外汇储备的整体风险。(3)合理削减中央银行外汇存量,使央行不再是外汇的唯一买家。削减中央银行外汇存量有利于改变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从源头上解决外汇储备存量过大问题;有利于消减外汇管理成本;有利于为人民币升值减压(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储备资产减少);也有利于央行自主地实施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外汇占款的对冲压力减小)。(4)通过组建财富基金,将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市场。目前,财富基金已经在国际金融市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财富基金可以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一定比例的外汇资产,实现外汇储备管理主体的分流,降低管理风险;另一方面,财富基金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战略,从专业角度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提高外汇资产的收益率。(5)开放资本与金融项目,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其在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人民币被国际市场接受则可以减弱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动机。

(四)进一步深化银行业改革

针对银行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与缺陷,未来的改革方向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剥离过剩的银行资产,提高银行资产的利用效率。银行资产规模与坏账规模属于一个事物的两个极端,偏向哪一方都会增加银行风险。同样,剥离银行资产也可以仿照剥离坏账方法,发挥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剥离沉淀的银行资产,提高银行资产的使用效率。(2)提升国有银行的竞争意识。自由宽松的市场环境有助于竞争意识的培养。因此,开放金融市场才是培育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前提。由于在中国银行体系中,国有银行受政策的保护最多,并且最缺乏竞争意识,因此,应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在完善多层次的银行体系的同时,为国有银行营造新的竞争环境。(3)去行政化。去行政化应掌握如下的原则:银行也是企业,也要以盈利为主,虽然资本的流向由政府调控,但政府的作用应该是间接的,政府要为企业和银行打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4)与市场接轨。在良好市场环境的孕育下,企业能自动地孵化出符合自身条件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而银行只需以这些需求为导向发展创新金融产品,以此形成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5)盈利模式多样化。转变过去主要以资产业务盈利的模式,增加信托、理财、中介、担保等中间业务或表外业务的比重。此外,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开放投资银行业务。(6)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应严格贯彻监管部门提出的审慎风险管理要求,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等数据要达标;完善银行自身特有风险的管理,尤其是着重监管不能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业务,防止表外风险表内化。

(五)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建立多梯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资本市场的成熟发展对于一国的经济建设十分重要。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都由其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来支撑。中国也应重视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并致力于建立多梯次的资本市场体系。(1)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资本原始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促使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本管理者(职业经理人)在运营资本的过程中逐步推动资本市场向前发展。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经过了上百年资本原始积累才发展起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审慎开放资本账户。由于开放本国资本账户而使经济陷入困境的国家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中国应审慎对待。资本账户的开放节奏应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降到最低。(3)优化资本市场融资结构。优化资本市场结构的主要方式是完善社会融资环境,鼓励企业和居民通过资本市场来融通资金,并以此推动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4)培育机构投资者。中国缺少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缺少像美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这样的大规模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数目的增多会引领投资者更加关注市场的长期走势,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5)完善法律的制定。法律是管理社会的主要工具。在资本市场内,法律不完善的地方只有靠道德约束,最后使有德者受损而无德者受益,导致欺诈与投机现象充斥整个资本市场,最终破坏社会经济。

(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虽然中国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很大的打击,但并不代表中国的金融系统是健康的、安全的。应未雨绸缪,提前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为日后应对危机的突袭打好提前量。具体改革方案如下:(1)增强中央银行的自。是否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经济政策是检验中央银行自的重要标准。中央银行只有更多面向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有两方面优势,一方面可以保护储蓄者的经济利益,防止银行损失由储户买单;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公司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有权约束银行的高风险行为,以此保障存款的安全。(3)落实金融监管目标。宏观上应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的要求,微观上应注重防范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对于金融系统的破坏性。(4)金融监管应与时俱进。金融的发展不断地对金融监管提出新的要求,金融监管体系应该富有弹性、易于动态调整,不应过于僵化。对于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机构,如影子银行、担保公司、贷款公司、评级机构等,都要落实监管。(5)实现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良性互动。金融监管的目的不是限制金融创新,而金融创新的本质也不是逃避监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如同两条平行线一样并行不悖,不应交叉也不应对冲。只有这样金融业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资料:

[1] 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金融安全现实与求解[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 朱民.危机后的全球金融格局十大变化[J].经济学文摘,2010,(3).

[4] 苏新茗.全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解决之道[J].经济学文摘,2010,(3).

[5] 安世友.试析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8,(13).

[6]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 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8] 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金融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上一篇:虚拟发行库:货币发行管理模式优化选择 下一篇:金融危机后的资产证券化法律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