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广场的发展与建设

时间:2022-09-25 12:39:13

现代城市广场的发展与建设

摘 要:“城市的发展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注重“此时此地”,充分考虑人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手段,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广场。同时,再加上良好的城市监督与管理,才能使广场与城市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以满足不断变化着的生活需要。”

关键词:城市广场;发展与建设

1 现代广场的建设首要考虑舒适度

创造舒适感就是城市广场设计中第一位考虑的因素。环境舒适程度越大,说明设计得越合理,为人考虑得越多,反之则相反。决定环境舒适程度的因素有阳光、温度、湿度、风向、水面、植物等,在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呼声中,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口号被提出来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而加以实施。将自然元素纳人城市空间,已成为今日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

城市是一个大系统,而特殊地段的广场是一个小系统。如果不作全面的把握,如果没有总体性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广场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要注意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边界状态有助于形成广场的场所感和领域感,注重边界状态的利用和调整甚或改造,有助于提高城市广场与城市环境的关联性,使其出现和存在变得更自然和有机,这为人参予到广场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引导和促进的帮助。

2.2 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

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

3 丰富广场空间的类型结构层次和地方特点

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将有助于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首先是丰富空间的结构层次,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第二是在不同空间丰富空间边沿的状态。人的行为表明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环境意义的线索。因此,在空间边沿的设计中,丰富其类型,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广场空间的类型和结构层次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m,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m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4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上一篇: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略 下一篇:新材料作文“ 自己”导写及佳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