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时间:2022-09-25 11:06:57

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摘要:课堂教学不单纯是教师的活动,还有学生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教师“教”出来 ,还要引导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学”进去。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激发;参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50-02

课堂教学不单纯是教师的活动,还有学生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教师“教”出来 ,还要引导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学”进去。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如下:

1.组织活动,提高兴趣

语文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辩论赛 演讲比赛 诗歌朗诵 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运用,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刺激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征,我认为恰恰可以利用了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学生都是好动的,通过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讨论、辩论、朗诵、表演、歌唱等等,都可以依据不同课文选择运用。

在“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为了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母亲的理解,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演讲比赛。在饱含激情的演讲中不仅使学生听到了动人的亲情故事,增加了写作素材,更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洗礼,对母爱有了新的体会。再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我讲解课文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依照故事发生较为集中的皇宫、织房和由更衣室到游行广场三个场景编排幕次。学生分小组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排练中。最后我把每个小组安排到讲台表演,评出最好的一个小组并给予表扬奖励。这项作业在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通过改编剧本和表演,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对本文的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2.组织探究;注意使用

2.1 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进行适时的点拔和指导,最后产生结论。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2.2 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抓住青少年的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作品的意境。

4.语文课堂要走入向情感生活中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组织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情境来引导学生走入情感生活中:你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困难?你是怎样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再联系到课文中的一句,“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上一篇:“藤蔓”之道 教学之法 下一篇:“鱼”与“熊掌”能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