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蔓”之道 教学之法

时间:2022-10-22 01:45:35

“藤蔓”之道 教学之法

摘要:小学语文课的导入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是能否上好一节成功语文课的前提。它的目的在于促使语文教师真正上好一堂课,让语文成为每一位学生都喜欢的课程,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学习语文、增长知识、了解社会、学会做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51-01

课前导入是每一堂语文课必有的环节,因其所占时间的短小而不被重视。但是从教十载,本人愈发体会到它的重要性,它直接影响到能否上好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良好的开端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如果将一节课看成一朵绿藤鲜花,那么教师正确的导入就是能顺着“绿藤”走下去的方法。只要跟着教师的导入一步步走下去,就不愁摘不到“鲜花”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每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巧妙的课前导入,能让学生在不知觉中顺着某种方法(或特定的学习氛围)来学习课文,这就是成功学习这篇课文的重要保障,所以说课前导入是能否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前提。

成功的导入不仅要用新颖、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还要做到“和谐”导入。即导入必须过渡自然,各环节的衔接一定要紧凑,条理清晰。要用最短的时间营造最还的学习氛围。

怎样进行成功的课前导入?这个问题一直是我苦思冥想的。通过教学实践和网上查询,本人认为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两大方面: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适合的课文学习方法。

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一导入形式在小学语文课的学习中非常普遍,也很实用,它主要适用于篇幅较短的课文学习。激趣法、直接导入法、揭题法等都是在为学生们创设一种学习氛围。或让学生产生想去寻找答案的渴望,或激起他们继续了解下去的冲动。只要有了这两点,其实教好一堂语文课就有了保障。

1.1 激趣法。所谓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们对新课的学习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势必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学生有了如此课前准备又何愁不能真正学好这篇课文?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海底世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海面、海水、海滩、海底的美景,再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有关鸟类、鱼类等的许多有趣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的高涨,能够先以丰富生动的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整堂课的气氛。

1.2 直接导入法。这种方法最有利于节省时间。干脆、直接、开门见山(揭题法即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的方法)也可以渗透其中。从直接介绍新课的主要内容或作者入手,使课文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备而学。但直接导入法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用幽默言语活跃课堂气氛;用想象的方法来试猜课文的“后续”;请学生简单评论课文等等都不失为好的“添加剂”。由于对新课的不甚了解,学生们的答案是多样的,但这正是教师接下来要讲的。想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态正是学习课文的良好开端。

1.3 悬念式导入。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的浓厚兴趣。但所设的悬念即问题,应简洁鲜明。该导入法完全利用了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往往对故事或人物的发展命运及结果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他们关注于课文的学习,进而能很轻松的将课文主旨和情感传授给学生们。比如教学《彩色的翅膀》一文时:

师:好美的课题呀,同学们谁能说说谁才会有如此美的翅膀?

生:蝴蝶、百灵鸟、鹦鹉、小精灵、雄鹰……

师:是呀,这些昆虫、鸟类都有着美丽的翅膀,可在我们这篇课文中,作者写的却是一座岛屿的翅膀?这又是什么?

……

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悬念要符合实际,如果过分夸大,故弄玄虚就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

2.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课文分为精讲课和自读课,不同的课型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所把握的学习重点也不同,因此针对不同课让学生拥有针对性的正确学习方法很重要。

2.1 紧抓关键词。一篇课文所要表达、反映的主题是一定的,为了这一主题作者在表达时往往会紧紧围绕一定的字或词来层层展开,在一开始学习时,学生就能围绕该字词进行,那么课文的学习就显得轻松了,比如在教学《一面》时:

师:通过对本课的预习,大家肯定有了很多发现,愿不愿意同大家一起分享?请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作者为了避雨,是无意间见了鲁迅先生一面。

生:我知道了鲁迅先生只要了一块钱就卖给了作者两本书。

生:我知道了鲁迅先生的头发根根直竖着,胡须像隶书的“一”字。

生:我还知道了鲁迅先生非常瘦。

……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有一个问题我还不清楚,想继续问一下同学们:有人说鲁迅先生很瘦,课文中有反映吗?

生:有!

师:鲁迅先生到底瘦不瘦?有多瘦?

生: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

生:他的手瘦得像竹枝似的。

……

师:好,同学们已经有了大体了解,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瘦"吧。课文中几次提到了鲁迅先生的“瘦”?每一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就这样,紧抓一个“瘦”字,鲁迅先生一心为民、为革命工作而不顾惜自己的奉献精神和他对青年一代的关心也就跃然纸上了。

2.2 紧扣一个问题(即置疑导入)该导入法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思考的一种方法。小学课文一般都比较简单,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如果在教学时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来思考、分析,课文也就简单了许多。比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

师: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生:老人每天都来给海鸥喂食,他还给海鸥起了名字。

生:老人用省吃俭用的钱来买饼干喂海鸥。

生:老人很爱海鸥,海鸥也很爱老人,后来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很悲伤,它们用自己的方式纪念老人。

师:是啊,同学们的预习很成功,多么感人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在详细看看课文,看一看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

……

小学语文课的导入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是能否上好一节成功语文课的前提。以上是本人的几点经验总结,目的在于促使语文教师真正上好一堂课,让语文成为每一位学生都喜欢的课程,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学习语文、增长知识、了解社会、学会做人。让语文成为学生们健康成长的知识课、“营养课”!

上一篇:让学习回归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 下一篇: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