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问题

时间:2022-09-25 11:03:57

简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问题

【摘 要】在当今艺术设计教育滞后于社会需求的诸多因素中,由于文化传承的缺失所导致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基本素质的不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必须提高对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助于他们的专业学习和将来在社会上的工作。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学科教育资源

近年来,一方面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而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却适应不了因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巨大社会需求。诚然,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囿于篇幅所限,本文专门就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问题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论述,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文化传承的缺失是造成艺术设计教育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近30年间,我国的经济总量一再跃升,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及世界各地。可是,反观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却满足不了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所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别的方面尚且不论,仅就服装、鞋帽、玩具、家具等的出口量而言,中国商品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以至许多国家打着所谓“反倾销”的旗号抵制中国商品。[1]可是,目前的中国是否出现了著名于世界的服装设计大师、鞋类设计大师亦或是玩具设计大师?

大师从何而来?除了他们个人的天赋和努力之外,大师在大学中所受到的良好的教育成就了他们的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中最为重要的当是对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当然,就中国人而言,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可以看一看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贝聿铭,看一看设计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韩美林,就会发现他们所拥有的极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成就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辉煌。可是,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飞速发展着的中国经济所提供的众多机遇面前,面对需要设计的商品往往提不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创意。80年代美国高等质量教育委员会就曾经给教育部部长写过《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文章一开始就大声疾呼:“我们国家处于险境,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于在领先的地位,现在被世界各国竞争者赶上,原因是平庸的教育成绩导致了学生的个性被扼杀,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低下,而摆脱危机的重要途径,就是‘教育的革命’,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再创造的缺失所致。

尽管目前人们对艺术设计从概念到内涵的表述不一,甚至有着极大的分歧,但不容置疑的是,艺术设计应当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艺术设计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3]因为艺术设计在丰富着人们的物资生活需要的同时,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所广泛认同的德国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方式,其所公开宣布的原则就是“艺术和技术”。我们今天已处于信息时代,整个社会对艺术设计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包豪斯所出现的时代,可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艺术设计教育遑且不论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如何,仅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的不足,就不能不令人担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14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每年的毕业生约在10万人以上。且不说其中的许多人毕业后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就是从事本专业者,也大都在进行着简单而重复的艺术设计工作,因而被人们称为“设计蚂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文化传承的底蕴而造成的艺术创造力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招生方法的弊端很大,这种招生方法很难区分出考生在艺术方面的潜在学习能力。而在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中毕业生中,大部分是因为文化课基础较差才选择艺术设计专业的。加之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所开设的相关课程极少甚至没有。这样,就使得本来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很少接触甚至接触不到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哪里谈得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呢?仅就文化传承方面而言,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不要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即使与港台地区的艺术设计教育相比,也相距甚远。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就不可能出现创新。因此,就解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问题而言,要在宏观上进行调整的同时,务必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其与科学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唯有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一大批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文化传承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必须是全方位的进行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的不竭的源泉。同样,对于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是全方位进行的,而不是仅仅限于学生对中国美术史或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道理很简单,因为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备的人才。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应该是全方位进行的,这里的全方位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包括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内,他们在大学期间都可以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系统的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着的丰富哲理,从而促进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但是,作为艺术设计教育而言,仅仅于此是不够的,还应该要求学生加强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习。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成就的丰富,而是在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于从古到今的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才使得中国古代包括美术或工艺美术在内的文化成就的灿烂辉煌,才使得这些文化成就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习过程中,对易学、儒学、道学乃至中国化的佛学,学生都可以涉猎一些,从而将其精华部分化为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在其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实现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交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要加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从文化传承方面所起的宏观作用来看,在人文及社会科学诸学科中莫过于历史。这里所说的历史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包括美术史或工艺美术史在内的中国古代历史。因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其二者分开来教学,如果能将它们融合起来,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因为每一个艺术成就的出现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社会意识以及文化水平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当时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的必然反映。如此将社会史与美术史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就能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从宏观方面到微观方面全方位的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第三,要加强对中国古典艺术的学习。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而辉煌的,这些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将这些遗产很好的继承下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尤其是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当更为重要。当前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在此方面大都开设了“中国美术史”或“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这远远不够,因为中国古典艺术巨大而辉煌的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美术或工艺美术方面,而是一个包括诗词曲赋以及小说和戏剧在内的庞大体系,而且这些艺术门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4]因此,在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应当系统而有重点地将其精华部分展现给学生,使他们在欣赏中国古典艺术之美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将这些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转化成为他们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是否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决定着艺术设计教育的成败。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竟受到专业和时间的限制,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如何继承,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面对如此情况,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一下,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首先,合理的利用现有课程。比如对“中国美术史”或“中国工艺美术史”,可以先讲一个大概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时代或门类进行精讲。在精讲过程中,一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中国古代艺术上的成就完整而形象的再现出来,二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诸方面融会贯通,尽量的采用综合学科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次,尽量利用公共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语文等学科资源。艺术设计教育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与大学中的哲学及社会科学的课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备课或讲课时,不妨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将学生在一些公共课程中已经学到或接触到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之中,如此这样,将会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最后,要积极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证明,采用讲座这种形式进行文化传承的教育十分有效。[5]因为,它处于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不会给学生增加新的负担。再者,讲座内容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需要而定,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最为重要的是,讲座往往由在中国传统文化某一领域中学有专长的学者担纲,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学养。

三、结束语

总之,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之甚少而出现的文化传承的缺失,将严重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有着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切实的措施努力扭转艺术设计教育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偏颇现象,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尽快的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教育随感——思考中国的设计教育[J].艺术与设计,2000,6.

[2]赵君越.对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的反思[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4.

[3]曹瑞林.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初探——谈21世纪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J].北京大学出版社.

[5]王勇杰,陈立中,何亮.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再认识[J].广州工业大学学报,1998,9.

作者简介:李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视觉传达和艺术设计。

上一篇: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及调整 下一篇:关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建设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