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发展中追求理想的教育

时间:2022-09-25 10:56:17

在共同发展中追求理想的教育

学校是一个发展共同体,只有使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各自的层面上生长、学习,成就自己,最终才能成就学校。立足于东台中学109年的办学历史,我提出了“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努力关注学校教育中的每一个人。

学校:有个性才有特色

有特色的学校在于有鲜明的个性、很高的质量并能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推动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校教育教学的活力。

我校鲜明的个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清晰的历史沿革。学校开校日期明确,即1905年11月8日;不管校名如何更迭,“东台中学”四个字始终见诸校牌;学校始终是公办性质;36任校长薪火相传,其任职年限清清楚楚。二是明确的办学理念。学校从1905年开校时确立的“务本求真,重在育人”,到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以育人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到如今的“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办学理念注重了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融合。三是独有的“勤”文化建设。继往开来,我提出以“勤”字为校训,其内涵包括勤恳做人、勤勉工作、勤奋学习、勤俭生活、勤劳积累等。在实践中,努力创设有形的“勤”文化环境,践行有序的“勤”文化目标,彰显有为的“勤”文化精神。

为提升教育质量,我们强调:在全面性中提炼成色。学校注重教师团队建设,倡导有思想地教学、有水平地管理。学校已建立了一个省级课程基地、一个市级学科研究中心和四个市级名师工作室等。在学生发展上,我们着力构建全员、全程的“自信心”、“求知欲”和“成功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不同潜质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在基础性中加厚底色。学校要求新教师一年起步,两年适应,三年胜任。新教师上课前须先听师傅的课,再去“同课同构”,进而“同课异构”。我们着眼于学生的良好学科素养和学习习惯,以期让学生在今后三十年乃至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学以致用。在内生性中增添亮色。在大规模办学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发挥学科组和班级的教育作用,同学科之间步调一致,整体运行,个体置于集体中教学与考评;同一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学,由所在班级班主任统揽,各学科任课教师分别负责。

在此基础上,为构建有特色的学校,我们努力做到:课程建设上有新模式。学校每门学科都有三至五种校本选修课程,给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机会。2012年,学校首批加入到省级课程基地建设中,旨在建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新模式。教师专业发展上有新机制。改革教师评价办法,通过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和学校评价相结合,参考家长意见,每学期结束时,学校形成客观性评价一览表和主观性意见,以信件方式反馈给每一位教师。学生特长发展上有新方法。开展生涯规划,设计适切路径,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关注全体、全面、全程的理念,指导学生围绕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选择地学习,重合作学习,能自主学习,会应用学习。

教师:教有思想,教有所长

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可能评不上特级教师、成不了名教师,但完全可以做一个有特点的教师。我们想方设法促进教师以“能者”的姿态居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教有思想,教有所长。

明确成长目标,让教师有特点地发展。我们坚持用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管理目标,引领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岗位目标,调整个人发展目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确定近期目标和专业发展理想,引领教师确立专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我们大力营造教师“想专业发展,能专业发展,会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学校拟订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计划》,教师也以三年为周期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并与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在敬业、勤业、精业的过程中,努力成为教育理念新、教学水平高和教研能力强的教师。

打造专业平台,为教师提供成长动力。我们实施分模块管理,分梯次引领,分能级推进,建设学科课程基地,成立“名师工作室”,推行“首席教师制”,实施“青蓝工程”,鼓励教师形成专业发展的熟练模式,或能形成反思性实践模式;大力开展“学习、实践、反思”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倡导人人都是实践者,个个都是受益者,促进更多教师有思想地去教育、教学和教研。针对很多教师“述而不作”的问题,学校出台多层次奖励政策,举办学术研究节,开展“教育教学论坛”,鼓励“将想出来的做出来,将做出来的写出来,将写出来的展示出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创新评价机制,鼓励教师高水平地发展。学校实施发展性评价和合作性评价,关注教师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关注教师与同事、与学生、与学校的合力共进,力求做到学科间优势互补、跨学科强强联手和多层面长处叠加,凸显“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实现教与教的合作,教与学的互动,教与研的同步,教与管的共振。

面对时代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全面发展,而且要有鲜明的个性特长,这就要求教育者从尊重出发,创造适合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氛围。

变革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为了让不同潜质的学生拥有更多“量”的积累和“结构”的变化,我们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实现“两个学会”。第一,学会多样化学习。既要在课堂上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既要上好必修课,又要学好选修课,搞好活动课。第二,学会选择性学习。我们坚持分能级教学,分层次推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主动地发展。

拓展学习空间,倡导研究性学习。学校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和科技学术节,此外还有各种社团、兴趣小组的活动,让学生在其中发挥和历练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经历如下过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选聘指导老师―落实研究步骤―总结评价等,研究主题涉及从学校到社会、从农村到城镇、从微观到宏观、从现实到未来等内容,使学生以多维的视野、多向的思考,提升认知和实践能力。

打破合作壁垒,分享成功体验。我们倡导三类合作:一是与同学的合作,真正实现“零距离”、同学互动效用,或开展典型榜样学习,或进行案例分析指正,或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二是与老师的合作,发挥“近距离”主导并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合作既体现在课堂教学互动中,也包括课外的生活交流中,让学生从老师那儿学到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学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能够链接,能够迁移。此外,我们还创设机会让学生学会与更多人合作,例如打通年级、班级建制,组队代表学校开展活动等。

教育不是“短平快”的事业,教育的理想也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不懈努力、躬身实践、潜心学习、静心育人。我们相信,只有使“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外延更加宽广、内涵更加丰富,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更为理想的境界。

上一篇:一个对学困生进行尝试教育的故事 下一篇:试水数字技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