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粮食生产连年增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时间:2022-09-25 10:18:19

兴宁市粮食生产连年增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摘要 介绍了兴宁市粮食生产连年增整体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该市影响粮食生产连年增的效果与因素,并提出粮食生产高产增产的建议,以为巩固兴宁市粮食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生产;连年增;效果;因素;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05-02

1 连年增整体情况

整体来看,2005―2012年,兴宁市粮食产量实现连年增,这得益于兴宁市有良好的耕地条件、相对充足的水资源及灌溉条件、较高的劳动力素质、良种应用、机械化水平提高、科学施肥、充足的农业资本、更广的信息渠道等多方面的共同支撑。据统计,2012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422万hm2,平均产量6 286.5 kg/hm2,总产34.08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51万hm2,平均产量6 378 kg/hm2,总产29.46万t,春收粮食作物面积2 973.33 hm2,平均产量7 680 kg/hm2,总产2.29万t,玉米、番薯种植面积5 153.33 hm2,总产3.66万t,获得了增产丰收。

2 影响粮食生产连年增的因素分析

2.1 实现粮食增产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得到保障

实现粮食生产连年增,首先,要保证人的因素,即需要充足、优质的劳动力。其次,在保障总播种面积的同时,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实行适度规模种植。再次,保障好粮食生产的主要条件――良好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充足的水资源及水利设施。

2.2 科技创新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关键技术支撑

2.2.1 “模板式”生产与科技入户工程相结合,推行粮食生产的精耕细作。兴宁市推行“模板式”生产,长期与各高校、农业科学院等专家、教授密切合作,制定出适合兴宁市粮食高产创建的系列操作规程。实施 “十百千万”示范带动服务工程,农机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生产。

2.2.2 良种与良法相结合,狠抓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兴宁市建设良种示范区,全市水稻良种覆盖率100%,优质品种普及率达96%以上。积极推广“持卡”种田,建立了“触摸屏”到村、配方师配“药”、“营养套餐”进田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体系,创新了“一村一站,一户一卡”的“持卡”种田模式。同时,兴宁市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使全体农户认识农业信息的重要性。全市农户不仅在主观上更积极主动地愿意获取、使用新技术,而且会通过农机推广培训班、电视、看书、手机、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得最新的农业信息。

2.2.3 有机结合农艺与农机,打好高产稳产的基础。兴宁市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推广机械化种植模式,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并指导农户使用,提高机收率。从播种到育秧、机插秧、机收秧,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早稻在认真抓好田间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稻瘟病的监测及预防,减轻穗颈瘟防治的压力;晚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严重,在认真做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把各项技术落实到户,做到统防统治,成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服务农户,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危害[1-3]。

2.2.4 合作社与服务队相结合,推广“八统一”服务。兴宁市充分发挥植保、病虫害测报预报、测土配方等先进技术的优势,以统防统治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组织,全市共成立了20个农业服务合作社,从事病虫害防控、农机推广应用等,发挥省工节本增效的综合作用。同时把服务的内容由“统防统治”进一步扩大到信息、技术、农资等方面的“八统一”服务,即“统一供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机耕机播、统一镇压、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采购化肥农药、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机械化收获”。这为兴宁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保驾护航作用,更为兴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4-6]。

2.2.5 高产创建与示范带动相结合,推动全县粮食增产增收。全市共建设部级整建制粮食高产示范镇1 个,市级万亩高产示范区5 个。在示范方,综合运用各种科技创新技术,大力推广科技入户、农业合作社以及专业服务队共建的方式,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提高规模生产效益。该整建制粮食高产示范镇2012年水稻年平均产量为17 643 kg/hm2。对比2011年年平均产量16 953.15 kg/hm2,本项目年平均产量增加689.85 kg/hm2,增加粮食总产772.68 t,项目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达231.8万元。示范区单产比全县平均高20%以上,尤其是万亩水稻高产示范方表现更为突出[7-9]。

2.2.6 落实政策与加强基础建设相结合,为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称号凝聚合力。兴宁市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市财政每年都将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称号费用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各项补贴资金都通过支付中心拨付企业,对农户补贴通过“一卡通”方式及时足额发放到户。优化整合农业项目,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植保工程等项目资金,集中向粮食主产乡村倾斜[9]。

3 建议

3.1 继续加强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

粮食生产离不开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农田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高农业补贴规模,大幅提高水稻最低收购价和增加生产奖励,农民对国家各项农业政策反响良好、评价较高,对政策支持满怀期望,因此国家应继续加强农业政策扶持力度,保障我国粮食产量的根本地位。

3.2 加强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户的继续教育及生产培训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户的继续教育,提高其综合能力,以促进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应用。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种田本领,加强科学施肥、种植方法、种植时间安排、产中田间管理、抗旱防涝、病虫害防治等培训,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户带头示范作用,促进科技兴农、富农。

3.3 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增产作用

加强良种繁育,加大高产稳产、抗灾性优质品种推广力度。提高机械化水平,着力提高收获、播种、运输机械化。推行先进的耕作技术,使耕作技术与农机具相配套。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普及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有效改善土壤地力,切实提高粮食单产水平[10-12]。

4 参考文献

[1] 曾希柏,陈同斌.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和化肥增产效率的区域分异[J].地理学报,2002,57(5):539-546.

[2] 程叶青,张平宇.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J].地理科学,2005,25(5):513-520.

[3] 张落成.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特点及其成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21-228.

[4] 亢霞,刘秀梅.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5(4):25-32.

[5] 邓国,王昂生,李世奎,等.风险分析理论及方法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221-226.

[6] 张晋科,张凤荣,张琳,等.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产量对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1):2278-2285.

[7] 史俊通,刘孟君.论复种与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16(1):51-57.

[8] 喻翠玲,冯中朝.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1):7-10.

[9] 王茂军,王华美.馆陶:六结合模式促粮食高产稳产[N].邯郸日报,2012-05-11(001).

[10] 聂凤英,朱增勇.我国粮食生产“八连增”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主产省农户视角[J].中国农业信息,2013(1):5-8.

[11] 林建华.粮食生产要在发展农机合作社上下功夫[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3(2):46.

[12] 陈秀芝,庞英.粮食生产标兵县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1):26-30,34.

上一篇:北海市都市农业发展优势及建议 下一篇:浅谈量材设计应掌握的缺陷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