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电影的形与意

时间:2022-09-25 09:33:12

卡通电影的形与意

动画电影中的 “形”与 “意”,涵盖了文化的精髓,包含了许多文化和技术的因素,在诸多因素中绘画造型和传统文化是最重要的, “形”是动画电影创作的造型基础,动画电影的主题、题材与创意最终要通过造型来实现。而 “意”是动画电影的灵魂,是人类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文化精髓,是人类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始终左右着人的思维和行动,动画电影更是这样。艺术是人类自我意识、人类创造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形式之一。艺术是艺术家的创造,艺术创造是艺术家的文化结构以及负有特殊使命的心理活动下的特殊活动。[1]动画艺术也不例外。近年来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 3D 电影 《阿凡达》和二维电影 《花木兰》能以新颖的视听带给人们新的视听体验的主要原因,是其编剧、导演、美术设计、原画、动画等一系列工序做到了绘画造型、传统文化和动画电影的完美融合。美国电影导演从电影的形象人物、景物设计和各种影响动画元素的文化层面进行思考,并运用高科技实现了动画电影强烈的视觉效果,给观众提供了新的视觉与听觉盛宴。在众多的动画电影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始终是那些造型新颖的 “形”和能承载传统文化的 “意”,两者的融合才能既有剧情又有形象设计、镜头语言及精湛的制作工艺。

一、动画电影中的 “形”

“形”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动画的视觉实体,即样子———形状、形式、形态、形迹、地形、情形等等。我们对于动画电影中 “形”的理解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物象的轮廓,而要将 “形”看作是由抽象的线所代表的二维形状和三维实体。“形”不仅是一个动词用于捕捉形象,我们还要对 “形”进行全方位的认识。由于动画电影中的实体是动态的,其 “形”是多方位的,因此,“形”是每一位从事动画设计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形”不仅仅要动画师熟练地使用绘画语言,更重要的是动画师通过绘画造型的训练要达到对视觉艺术的更深层次的感悟,从而通过动态语言来传递 “形”与 “意”的精髓。只有掌握了绘画造型的动画师,才具有独立的审美体验,才能把握住形体的运动规律以及动画中角色的动作和形态变化的组合关系,从而把握人在运动状态下身体的空间、比例、透视规律、色彩以及质感,以至于把握住生命体的精神与动画镜 头 语 言, 也 才 能 运 用 MAYA、3DMAX、ZBRUSH、SOFTIMAGE、LIGHTWAVE 进行游刃有余的动画创作。动画语言不是动画艺术家凭空杜撰的,它源自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正因为如此,观察自然界中一切物象的 “形”尤为重要。自然界中的物象的外在形态都取决于其内在的结构构成关系,认识与掌握物象客观的结构构成关系是从事造型艺术工作必备的专业基础。绘画艺术语言的形式、手法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写实的表现手法还是夸张的造型形式,都需要客观地认识形象的结构构成本质。即使我们要夸张某一形象,也首先应具备对该形象基本结构构成关系的理解,即要变形必须首先了解原形,这一点无可置疑。

在动画师常用的三维动画软件中,不论是ZBRUSH 软件还是 MAYA 和 3DMAX,都要通过其工具进行模型,并对其基本造型利用功能来控制、表达角色动作的运动规律和特征。动画人物设计是设计者在掌握了绘画造型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后才能实施,仅仅懂得运用计算机软件,没有绘画造型基础是不能完成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这要求动画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表达能力以及系统的动画角色设计知识。动画师为了表达创作思想,其艺术性是在变化与统一中实现的。例如,在处理动画镜头语言中的透视关系时,计算机的辅助绘画功能始终受到动画师的控制。运用非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动画电影制作的时代已经终结了。今天动画师既要依靠计算机,也受计算机的制约,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往往是动画师在对 “形” 完全把握的情况下,把“意”的精髓贯穿于主线,充分体现创作者和完成者 “形”与 “意”完美结合的视听成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绘画的观察方法和计算机软件的观察方式有所不同,计算机软件 MA-YA、3DMAX、ZBRUSH 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方法,为动画师们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多维度的视点为动画语言确定其物理特征提供了方便。然而,许多从事动画设计的爱好者和高校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觉,即认为学会软件的应用就能从事动画设计了。事实上,对 “形”的把握只是从事绘画行业的基本门槛和基本要求,好的动画师除了必须长期进行绘画造型训练,其创意更为重要,而这往往来自于 “意”,来自于生活的体验,绘画造型训练实质上就是将生活中的自然形象转换为动画角色的实践。因此,一个优秀的动画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大量形象素材,通过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提炼形成动画视觉语言。

二、动画电影中的 “意”

儒、道、禅三家作为精神主干共同构造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创造 “意境”成为中国艺术的目标之一。北宋郭熙强调山水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的 “意”,此之谓不失其本意。由此可见 “意”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意”是艺术作品 “气韵生动”的关键,意境的表现是艺术作品深度的 “意”的表达。艺术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动画设计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这不仅仅是指某个元素与文化有关,而且是动画的整体都与之相关。我们常常讲艺术特色,其实特色就是文化。美国3D 动画电影 《阿凡达》有美国特色,日本动画电影 《阿童木》有日本特色,中国动画片如 《大闹天宫》、 《神笔》、 《小蝌蚪找妈妈》、《牧笛》、 《山水情》、木偶动画电影 《骄傲的将军》则具 “意”与 “形”完美结合的中国特色。特色是编剧、导演等通过人物形象设计、分镜头设计等形式呈现出来的,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和风格特点。没有 “意”的表达,其风格就不具有其独特性。“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有时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难免有偏颇,观众和导演对中国动画电影一味强调中国特色,而 “90 后”新生代站在新的层面上理解传统文化,或许更具有广泛性和认同感。

1998 年美国迪士尼公司根据中国传统民间故事 《木兰从军》改编的动画电影 《花木兰》,是一部具有厚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妙制作,迪士尼的动画师没有完全按照西方人的理念来进行动画创作,他们力图用具有中国韵味的、他们所理解的迷人的东方情调和情节进行诠释,把一个中国传统孝女故事通过符合现代青年情感和心理的镜头语言来演绎,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该片在全球引起了轰动。就在人们赞叹 《花木兰》取得巨大成功的十年后,美国动画电影 《功夫熊猫》以其尖端的科技和超凡的想象力把中国元素再次演绎得出神入化,风靡全球。紧随其后,荣膺第 55 届戛纳电影节 “最佳导演奖”的韩国电影 《醉画仙》,利用 Flash 动画技术把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体现得淋漓尽致,兔起鹘落间笔走龙蛇、墨分五色,或浓或淡,或焦或渴,或干裂秋风,或润含春雨,给人在心灵上的震撼与共鸣难以言表。这一系列现象,使中国动画人羞愧不已者有之,愤懑不已者亦有之,疑问再一次敲响了中国人的心扉: 花木兰在中国,熊猫是中国的,功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我们拍不出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呢? 为什么我国的动画片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术性的辉煌之后就沉寂了,而外国人却做出了让中国人惊叹的动画电影呢? 究其缘由,除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对自身的传统文化缺少信心以外,还有我们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束缚。如果我们撇开狭隘的民族主义去思考,就能理解文化的人类性。文化是没有国界的,谁抓住了,谁就有了主动权。如果我们从文化层面上去思考和研究中国动画的发展策略,就能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三、进一步思考

动画电影灵感来源于人类文化与文明,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蕴涵了人类文明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西方的 “二元论”哲学思想的灵肉分离与中国哲学思想中的 “天人合一”既对立又统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意念的空灵美、淡雅的色彩美、严整的秩序美等在动画元素编排上的传统文化符号, “在中国使 ‘性’ ( 自由)与 ‘命 ’ 义 务 之 合 一, 也 便 是 ‘天 人 合一’”[2]( P19),在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崇尚自然,喜欢和谐安宁的观念,以及倾向于寻求内心的祥和、平静、和谐,含蓄内敛的文化特征使动画师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情感。然而,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绘画中的 “形”与 “意”,已非中国人的专利。所以,近年来动画师在动画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血统混搭,中西的文化融合,表现出了世界文化的融合性与包容性,同时,更加彰显出了人类文化的伟大与辉煌。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不仅把日本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对西方文化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这也是他的动画片风靡全球的重要因素。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成功造就了日本风格在世界的流行。这里面不仅仅是绘画造型的“形”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动画电影的镜头语言、视听语言、空间调度以及编剧都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 “意”的精神,体现了人类的普世价值观。没有暴力、色情、阶级和斗争,就像 20 世纪 50年代中国体现本土文化风格的动画片 《大闹天宫》、《神笔》、《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骄傲的将军》以及近年孙立军导演的动画电影 《小兵张嘎》、《巴特拉尔传说》,陈向农导演的动画电影 《小虎还乡》那样,将中国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的结合,体现出动画师对于动画本身的热爱以及对于中国动画未来的发展所树立的远大目标。只有这样,典雅的视听语言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动画电影才能让人对 “形”和“意”回味无穷。

上一篇:3D动画设制与实现 下一篇:动画设计的民族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