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时间:2022-09-25 09:03:24

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相邻椎体脊柱结核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临床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32例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灶位置的不同,给予其相应的入路及内固定治疗方法,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病灶、内固定、植骨融合、脊髓功能、后凸畸形等情况。结果 32例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中,18例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10例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后路经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4例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钢板联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患者行X线检查,结果显示其病灶、内固定、植骨融合、脊髓功能、后凸畸形等的改善情况均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3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比较无显著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清除病灶,恢复神经功能,植骨融合率高,内固定稳定,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多椎体;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32-01

脊柱结核属于继发病,原发病为肺结核、淋巴结核、消化道结核等,经血循环途径造成骨与关节结核[1]。脊柱结核是一种临床最为常见的骨关节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50~60%,人体骶椎、腰椎、胸椎、颈椎均可能发生结核,而累及3个以上椎体的脊柱结核被称为多椎体脊柱结核[2]。随着人们生活方法的不断改变,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极大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对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的诊治工作也因而成为了当前脊柱结核治疗的重难点之一。我院在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32例,疗效显著,现将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32例,所有患者行X线、CT、MRI检查,均符合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的诊断标准[3],ESR27mm/h~130mm/h,平均ESR(67.2±8.8)mm/h,CRP1.0mg/L~14.0mg/L,平均CRP(8.2±1.7)mg/L。其中相邻多椎体破坏病变累及3个椎体患者17例,相邻多椎体破坏病变累及4个椎体患者9例,相邻多椎体破坏病变累及5个以上椎体患者6例。相邻多椎体破坏病变仅累及胸椎患者7例,相邻多椎体破坏病变仅累及腰椎患者8例,相邻多椎体破坏病变累及胸腰椎患者12例,相邻多椎体破坏病变累及腰骶椎患者5例。后凸Cobb角为27°~42°,平均后凸Cobb角(35.1±7.7)°,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2例B级;3例C级;10例D级;17例E级。32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46.8±2.7)岁,病程5~60个月,平均病程(26.5±5.8)个月。入选患者依从性好,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的协议,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32例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均行14d以上的抗结核治疗,待其ESR低于20mm/h开始行手术。患者的一期手术需根据其病灶位置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入路及内固定治疗方法。若患者为下颈椎病变,则应选择钛钢板经颈前路内固定法。若患者为胸椎病变,则应先对其病变部位头尾侧的正常椎体行后壁椎弓根钉内固定,再选其病变较为严重的一侧行前路入胸操作,完成病灶清除处理后,行植骨操作。若患者为T5-10病变,则应先经胸前路行病灶清除+植骨操作,再经脊柱前路行钉棒或者钢板的内固定处理。若患者为胸腰病变,则应经其胸腹膜外联合胸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操作,然后经前路行内固定处理。若患者为T2-3病变,则应经其腹膜后切口入路行切口病灶清除操作,然后经前路行钢板内固定处理。若患者为T3-4病变,则应选择前后联合内固定法;若患者为T5~S1病变,则应先行后路钉棒内固定处理,然后经直肠旁的腹膜后入路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处理。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负压引流,待引流量少于50mL时,将引流管拔除,并给予其抗生素的静脉滴注,定期行肝功能、ESR检查。

1.3 观察指标

随访12个月,观察并记录32例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的病灶、内固定、植骨融合、脊髓功能、后凸畸形等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2 结果

32例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中,18例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10例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后路经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4例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钢板联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患者行X线检查,结果显示其病灶、内固定、植骨融合、脊髓功能、后凸畸形等的改善情况均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3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比较无显著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2。

3 讨论

脊柱结核是一种临床最为常见的骨关节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50~60%,人体骶椎、腰椎、胸椎、颈椎均可能发生结核,而累及3个以上椎体的脊柱结核被称为多椎体脊柱结核。大量医学研究证实,多椎体脊柱结核的发病可能是单中心起源,也可能是多中心起源,其中以单中心起源最为常见[4]。单中心起源的多椎体结核患者除了由于各种因素延迟诊治加重病情外,患者自身体弱、年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也是其得不到及时有效诊治的重要因素。若患者得不到有效诊治,延长病情,则极有可能诱发结核中毒症状,病灶也可能出现椎体破坏、空洞、死骨等严重征象,极大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5]。

本研究发现治疗脊柱结核的关键是给予患者正规足量的抗结核治疗,以及必要的营养支持,手术治疗务必要将相关病灶清除彻底,保证植骨融合的良好性及内固定的稳定性。而治疗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除了重视上述关键点外,还必须根据患者病灶位置的不同,给予其相应的入路及内固定治疗方法,比如下颈椎病变患者则应选择钛钢板经颈前路内固定法;T5-10病变患者应先经胸前路行病灶清除+植骨操作,再经脊柱前路行钉棒或者钢板的内固定处理;T3-4病变患者则应选择前后联合内固定法。其中通过前路对患者病变部位行病灶清除,是因为术者能够在直视下彻底地行一期病灶清除,消除病灶对脊髓造成的压迫,为后续治疗创造良好的治疗条件,能有效地降低对患者脊柱的损伤度。但是若出现手术时间比较长,创伤比较大,患者身体条件不佳等现象,对患者行清除病灶后,可酌情选择二期内固定。

综上所述,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清除病灶,恢复神经功能,植骨融合率高,内固定稳定,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施建党,王自立,马小民等.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2):98-102.

[2]田小宁,薛金山,温世明等.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椎体脊柱结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4):321-324.

[3]李健,张振山,杨波等.腰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下腰椎结核[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9):7315-7318.

[4]沈健,顾军,韩贵和等.胸腰椎脊柱结核前后路内固定手术的选择[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6):663-666.

上一篇:妇产科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研究 下一篇: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