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

时间:2022-09-25 08:51:12

无障碍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

摘要: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无障碍设计是设计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在无障碍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其设计理念设计原则,有助于无障碍设计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公众的意识,有助于完善无障碍设计的理论。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设计理念;设计原则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无障碍设计已成为必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多年来的无障碍设计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中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人性化的设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无障碍设计给有障碍的人群在现代生活中扫清了障碍,可以说,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1无障碍设计的设计理念及其发展

1.1以保障为主的设计理念——可及性设计

可及性设计是指满足和保障身体残疾的人群在生活工作中对环境以及产品的使用要求的最低标准的设计[1]。在美国,以出台法律的形式进行强制性的实施,可及性设计的标准已经在大部分的建筑物中得到了贯彻[2]。在社会中,残疾人群所面对的社会生活中的环境及产品,如何用设计的方式去解决他们使用的问题,可及性设计提供了通用性的规范要求,将这些规范强制实施应用在设计之中,通用性的规范将复杂纷繁的多样性精简到三个主要的条件组,设计者可以通过了解广泛的伤残情况,更好的去理解设计理念及通用性规范的标准准则[3]。

1.1.1信息接收与传达的系统设计

这里主要包含感官损伤的人群,在视觉、听觉以及语言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的人群,我们在设计中要保证信息传达的通畅,需要建立更多的媒介,来保证在环境中的所有人对信息的获得及沟通。在公共环境空间中,运用增强识别性的公共设施,增强照明设施等手段,建立起交流的媒介,确保信息的准确表达,通过提供触觉、听觉、视觉的警告来实现所有人都知道紧急情况的出现等[4]。

1.1.2操作系统的设计

对手和手指的活动上有局限的人,提出在操作和使用产品时的设计要求。提出著名的“握拳规则”,它是一个手部正常的人在握拳后工作生活的实验,用以体验手部活动残疾人的感受,并通过这一实验来检验设计的操作部分。并且包括了在轮椅上生活的人的操作系统的可及性。

1.1.3环境空间及交通系统设计

这里包括了肢体残疾和老年人出行的便捷性。包括使用拐杖、轮椅以及其他代步工具,腿脚不便的老年人等。率先在美国提出的T形弯道和5英尺直径的转弯空间提供了主要的平面评价标准[5]。这些概念保证了所有人在出行时的方便与安全,在道路、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物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以通用为主的设计理念——全方位设计

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设计师首先提出以“通用”为主的设计理念,通俗的说就是全民设计的概念,即设计能够被所有人使用,当然其中也包括身体有残疾或行动不便的人,能被这些人使用也就意味着能被所有人使用了。这种全民性的设计理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当时的美国,设计师已经开始注意到有关残障人士设计的问题了。日本和欧洲也在为身体有残疾的人士设计无障碍的空间。美国和欧洲在20世纪70年代,从理论的层面上提出了“广泛设计”的理念,当时是针对行动不便的人士提出的,不久,便提出了这种概念的延伸版,更广泛、更全面的理念看上去更适合设计的需求。这些理念的提出,在当时并没有针对产品本身。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设计师正式使用“通用设计”一词,与“广泛设计”相比较而言,加入了对市场需求和市场调查研究的部分,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进行设计,设计的产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包括残障人士及老年人,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努力融入各种需求和特点,让产品能够被更多的人使用。

1.3以适用为主的设计理念——普适性设计

大多数设计师关注的还是针对正常人群的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具有普遍性,并且适用性较强,在人们生活的变化过程中,设计能够普遍的适用于人。但随着这种适用范围的扩大,设计也开始关注残障人士的使用需求。种种“普适性设计”更多的包含了设计的感性因素,不歧视任何人群,致力于去研究发展过程中产品对人的适应能力。它可以说是建立在“可及性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能够设计出更长时间的为人所用的产品,并为更多的人所用。设计师逐渐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在一生中的某一刻经历伤残,因此,为了达到普遍适用性的设计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开始关注增强适应性的调节部分[6]。普适性设计理念使得设计师关注长期性,长期的质量、长期的使用者,对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产品上要求更精确的设计参数、更合理的布局、更强有力的引导及运输能力,在人的方面,要求能够适应各年龄段、各种身体的尺寸、各种人体活动部分的参数等,以期望能够得到长期的设计质量。人体的尺寸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身高,大部分国家都是在增长的,即每一代人的平均身高都在增加,人体的细节部分尺寸和肢体活动尺寸都在变化,要实现设计的长期性,就要求设计师对尺寸和规范有所预测,以求设计适应社会人口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就是对未来预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全球几乎都会在2025年左右进入老龄化社会,普适性设计无疑是有广泛市场的,老年人及残障人士是普适性设计的受益者。

1.4以体验为主的设计理念——互动性设计

设计师为使用对象提供设计服务,到使用对象参与设计过程,这就是以体验为主的设计理念。由使用对象参与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有使用者的参与,针对特殊人群的设计,只有他们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实际需求。日本和德国针对残障人士的设计中,在设计、研发、施工的全过程中都有特殊人士的参与,与正常人共同完成设计,保障无障碍设计为所有人群使用。这种体验式为主的设计理念是社会对残障人士态度的转变下产生的,由残障人士自身作为主体,是一种身份的转变。同时,社会也发出了精神无障碍的讯号,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转化。从“通用设计”通过体验式的设计进入使用者的交互设计体验,注重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满足更广泛的使用人群。

2无障碍设计原则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全球的残疾人口猛增,老年人和儿童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增大。战后,总结战争经验,恢复生产生活,使得设计师开始进行人机工程学以及无障碍设计的研究。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此后,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有关无障碍设计的法规。在1974年,联合国召开国际无障碍专家会议,对无障碍设计作了研究总结,并提出今后任务[3]。1993年12月第4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要求会员国采取行动方案,使物质环境实现无障碍,采取措施,在提供信息和交流方面实现无障碍[1]。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无障碍设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并形成理论进行研究,设计的原则性问题反复被提及,在“无障碍设计”中的设计理念如何体现在设计之中,寻求普遍性的原则,是指导设计的重要保证。

2.1公平性原则

在设计的过程中强调对适用人群的公平性,不刻意的去区分种族与适用对象,保证使用人群平等的使用方式。在设计作品最终的表现上,保证使用安全的情况下,应消除对残障人士的隔阂感,如果能够加入一些有趣味有魅力的设计元素就更好了。

2.2简洁直观原则

简单易懂、信息表述清晰,是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就如同一个字,复杂的字容易写,简单的字很难写好一样,怎样做到设计的简洁,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无障碍设计中,简洁直观的设计呈现是非常必要的,去除不必要的复杂的设计,让信息一目了然,要求设计师对产品的诉求有非常准确的把握。使用者在操作中以听觉、视觉、触觉的感知能力去准确的获得所要的资讯,设计师应考虑不会因使用者的身体不便或理解力语言能力而形成困扰。例如在设计中植入可视化、可听写、语音系统等元素,表达和接收信息的能力将得到提升,使信息的获得更加清晰。

2.3错误宽容性原则

“无障碍设计”针对的人群特殊,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操作失误的可能性会比正常人高,那么在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在使用错误的时候具有保护性和远离危险的情况[3]。例如,在设计中尽量操作简便,操作错误时的警示装置,频繁操作的部分的重重保护措施,即使操作错误也具有相当的安全性等等。

2.4使用便利性原则

使用者使用产品时应使用的是自然姿势,使用合理的力量进行操作,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易产生疲劳感,避免重复单一的动作。“无障碍设计”在一定的层面上不仅仅是针对身体残障的人士,也针对在生产生活中有障碍的人和产品,例如在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长期一种单一的操作的动作,就会产生障碍且易疲劳,所以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和设计调节工作的动作。

2.5合理性原则

符合人体的基本尺寸,针对特殊群体的特殊产品应该进行人体尺寸的特殊调研设计,以期望得到规划合理、轻松舒适的使用体验。产品使用的高度、可视化信息的布局等的合理性都应该在设计中得到重视。

3结论

总结和梳理无障碍设计的理念与设计原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无障碍设计的理论,对完善无障碍设施、对无障碍设计概念的普及和社会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连新,蒋宁山.无障碍设计概论[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2]蒋孟厚.无障碍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英)詹姆斯·西德尔.无障碍设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周文麟.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M].科学出版社,2000.

[5](日)荒木兵一郎.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一无障碍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陈维信.环境设施设计方案[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王龙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实践的互动 下一篇: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