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方法

时间:2022-09-25 08:46:01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方法

【摘 要】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是影响其效果关键性因素,在文本解读时,对字词的细读是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对背景性知识的了解,主要是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本细读是语义学上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对于一篇文本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对相关背景性知识的掌握。什么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通常情况下是指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且形成对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过程。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要达到这一目标,就不能不对字词进行细细的品味,当然还离不开背景性知识,因为有些文本中感情基调及思想都离不开作者背景以及其它一些背景性知识,离开了这些,对文本感情的把握就会发生偏向。

【关键词】朗读出个性;主体地位;搜索;感悟与理解

一、朗读出个性

课堂上,语文老师常用的一句教学术语:“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出的是谁的感情?教师往往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己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朗读是否有感情。有位语文老师要求学生朗读《颐和园》第四自然段:“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不少学生把“滑”读成了重音。这位老师指导说,“滑”在句子中描写出昆明湖湖水非常静,在这里读时就要把重音轻读。有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说,把“滑”读成重音,可以体现出游船、画舫在平静的湖面上动作的轻柔舒缓,从而体现了湖面气氛的宁静。这位老师说,“滑”在这里没有读成重音的道理,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要求一定轻读。在老师的坚持下,学生下次朗读,果然整齐划一,都轻读了。学生的个人体悟不见得没道理,然而在老师统一的标准下,个性化理解没有了,朗读兴趣受到打击了。

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反复强调,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课堂教学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去学习语文,而不是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个体感受,压抑学生的情感。《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时,最后两句话的品读,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生1:“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小小声,读时用手指指头成思考状,然后自己告诉大家,并用了“气声”来读“睡着啦”,表现生怕吵醒小青蛙);生2:“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两手一摊,小嘴一撅,好像很生气)“他在洞里/睡着啦”(又变了一个声音,好像另一只小动物回答问题);生3:“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头扭向另一生,表示发问)另一生:“他/在洞里/睡着啦”(手比睡觉样儿)。学生这些个性化的解读,我都恰如其分的加以鼓励。也许学生的理解不是很到位,然而我们的课堂不正是因此而显得精彩纷呈吗?

二、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三、从文章的线索中寻找“文眼”

有的文章行文时有一条线索贯通而下,文章靠线索发展而展开,从而构建文章的骨架。线索有时又分感情线索、叙事线索等。茅盾的作品《白杨礼赞》,它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的第二篇散文,作者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组织文章。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漫游西北高原,去尽情地领略白杨树的风姿。然后,提问学生:文章中哪些语句直接点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找出了相关的语句,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这些语句都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本文是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来组织文章的。又如,《背影》是朱自清的作品,“背影”就是文章的线索,全篇都是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背影”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开篇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

四、感悟与理解

在文本解读中,字词上的障碍解决了,但有一个难点就是对文本感情基调的感悟与理解,有些文本解读专家提出“作者死了,文本活着”,只有文本语言没有作者和背景。我们不能说文本语言不重要,但是有些文本是反映时代特色的以及有作者情感取向的,有些隐晦的情感脱离了作者和背景,只从字词上是把握不准的。如“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抛开作者海子和他的一些背景性了解,读完这篇文本后的心情极有可能是比较愉快的,因为字词中没有哪个不是积极向上阳光的,这样的话对这首诗感情的把握就完全偏离了,学生体会不到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作为最后的祭奠的心情,只有通过不断地抛出海子的背景来慢慢引导学生的情感变化,引起对生命的思考。背景性知识对文本情感有显著影响的还有鲁迅的作品以及跟我们具有时代距离的一些作品,脱离了作者和背景,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或生命体验是很难去定位一篇文本的。

总之,文本的解读离不开对字词的细读,在“直面文本”的理念下,文本细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文本是作者感情和思想的表现,文本离开了感情便是不鲜活的,所以文本解读也离不开背景性知识的掌握。

上一篇: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多样化的作业 提高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