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朗读中陶醉

时间:2022-09-25 07:51:11

让学生在朗读中陶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因为,语言文字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师能讲出来的,而是朗读者体味到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我们首先看余映潮先生在示范课《马说》一课中的朗读教学策略。

(一)教师范读。余老师要求学生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注意句中的停顿。

(二)学生自由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学生读得比较快,余老师提醒学生朗读节奏,注意停顿,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食(sì)马者”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sì)。

(三)抓住关键词句,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首先余老师告诉学生《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叫做“不”,共有11个。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要求学生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这11个“不”字来表达文章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自由朗读,反复体会。然后再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段,学生基本读出了不平和惋惜的语气,余老师对他进行了肯定。然后余老师说文中还有三个叹词“也”也很关键,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听老师读第一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要读出惋惜的语气。学生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要读出不平的语气。师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要读出愤慨的语气。在教师的一番指导下,学生再读课文时,是扯开嗓子,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完全陶醉在文章里面。最后,教师请三位同学到讲台前来演读,三位同学读得非常好,教师给予赞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余老师正是先把握住教材的情感基调,深入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再调动学生的情绪,才使情动于内而文辞发于外。

再看史绍典先生在示范课《再别康桥》一课中的朗读教学。

首先是教师范读,史老师以背诵的方式范读全诗。《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对康桥的浅吟低唱,是徐志摩对康桥无限眷恋的表征;字里行间荡漾着诗人的情感涟漪。史老师通过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读出了诗篇的意蕴。学生正是在听教师范读过程中,获得了对诗歌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诵读欲望,唤起阅读期待。接下来,就是学生诵读,他们在尽力模仿老师,但有些地方的停顿处理不当,感情不到位。

第二是领读。《再别康桥》,实在是诗人“爱”、“自由”、“美”的“会合”。通过领读,一方面纠正学生错误的停顿,一方面反复强调作者的感情。在领读中:

读出爱意:“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读出赞美:“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读出陶醉:“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领,终于触摸到了诗人情感的经纬,在自己的内心编织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情感锦缎。学生通过诵读,终于了解到,这离愁别绪,竟能打造成如此华美的喜忧交织的诗章。

第三是默读。《再别康桥》的教学,在范读、领读、自我诵读后,再来默读,这是配合着“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的静思默想,恰好是涵泳《再别康桥》特有的氛围。

学生果然沉浸在“轻轻的”、“悄悄的”氛围之中,教室里寂静无声,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你分明知道他们心中正低回着“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第四是背读。背读,是整个《再别康桥》诵读的结果。一堂课,少有学生不能背诵的。学生说,从“作别”——“金柳”——“青荇”——“一潭”——“挥一挥衣袖”离别,首尾呼应,中间是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背诵起来线索清晰。

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和前面文言文是截然不同的文体,但两位教师都做了同样的一件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是采用的方法不同:余老师从文章的字词语言入手,而史老师采用范读、领读的方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前者由学生品味语言、含英咀华,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为激情朗读夯实基础。后者先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情感,然后通过老师的范读,营造氛围,把学生带进文本。学生的感情不到位,师又采用领读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带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最后采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完全融入作品当中,用心和作者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两位特级教师在朗读课上所采用的引导方法,其实是很普通的,只要我们用心钻研教材,切实地引导,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语文课应上出语文的特色、语文的魅力,而朗读教学最能体现语文课的特色。我们要以上面两位特级教师为榜样,在朗读教学的这个百花园中,尽情施展我们的才华,让学生在朗读中陶醉,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邗江中学北区校维扬中学)

上一篇:试题特色鲜明 人文内涵丰厚 下一篇:加强诵读教学 培养学生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