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三角债重来

时间:2022-09-25 07:45:05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真正走出危机,且近来欧债危机又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取得很大成绩,但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时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一度已经化解的三角债现象死灰复燃。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国内经济增速回调,导致市场需求萎缩、价格下滑,企业发展大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和融资成本上升,加上环境保护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导致实体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房地产、汽车、钢铁、机械等重要行业进入紧缩周期,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日益加重。

2008年四季度之后,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数万亿的刺激计划,银行贷款闸门敞开,地方融资平台急剧膨胀,企业争相投资扩张,企业投资和贸易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债务风险。随着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央银行连续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市场上一部分流动性资金被冻结,中小企业纷纷闹起了“钱荒”,许多企业资金周转出现紧张,一些企业账户上的“应收而未收账款”及“应付而未付账款”大幅度上升。

根据上市公司2011年公布的资料,近1700家企业的应收账款总计接近1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其中有上百家企业应收账款增幅超过100%。比如在“重灾区”的钢铁行业,综合公开数据,目前全国70多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应收账款达到500多亿元,应付账款超过3000亿元。此外,这些钢铁企业还有超过1万亿元的银行贷款,部分钢厂要想继续获得贷款已经很难,并已出现拖欠货款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企业之间由此出现了三角债苗头。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有可能演变为新一轮企业三角债。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中国曾经发生过严重的三角债问题,当时企业“应收而未收账款”规模几乎占银行信贷总额三分之一。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致使许多企业因缺乏流动资金而难以为继,巨额未清债务也使企业无法向银行申请新的贷款以缓解流动性困局。企业既不愿偿债,其债权也无法得到清偿,三角债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到债务死扣之中。为了防止三角债蔓延,1991年9月,中央政府在全国展开了清理三角债的行动。到1992年底,国家共注入500多亿元资金,采取多种手段才最终解决了三角债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历次信用危机不难发现,在每一次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减速之时,企业从延期付款渐渐变为拖欠货款,企业付款违约指数就会大幅度地上升。上次爆发全国性三角债问题,就是在经历上世纪80年代前期经济过热之后,1985年开始实行过银根紧缩政策,1988年前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1989年后经济发展急剧减速,企业三角债随即大规模爆发。

此次刚刚露头的三角债问题,也发生在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告一段落之后。目前由于通胀高企和银根收紧,三角债卷土重来的风险正在上升,这反映了国内市场经营环境在恶化,企业的经营能力在变差。新一轮三角债问题虽然不像20年前那样严重,但对于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金融系统安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霾。

需要指出的是,如三角债卷土重来,债务阴影将首先笼罩中小企业。在最容易形成三角债的产业链上,大企业在原料、辅料供应中处于上游,如果大企业资金紧张,寄生在它周围的中小企业则没有了源头活水,相互之间开始欠账,三角债的情况就会加剧恶化,原本就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就成为“三角债务链”资金压力的主要承担者。

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目前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中型和小型企业分别占24.8%、26.5%,资金“紧张”的中型和小型企业分别达到46.3%和51.3%。据广东省工商联调查,私营企业平均被拖欠金额为260多万元。为偿还债务,在拆借无路又融资无门时,“缺钱”的中小企业只能转而寻求高价的民间借贷。在产业链联系之外,企业之间又多了一条有形的资金拆借链,债务关系扩散到了整个行业的上下游,形成一条以产业链为主线,因上下游企业相互之间拖欠、拆借货款而形成的连锁债务链。被“三角债务链”绑架的企业,时刻面临着多米诺骨牌式的资金链危机。在一些地方,大量中小企业资金链不堪重负,因“债”跑路、因“债”停工频现,新一轮三角债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新难题。

资金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众多中小企业困于三角债绞索苦苦挣扎的时刻,有关各方必须在资金链断裂之前未雨绸缪、采取行动,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主动介入,加强监管,帮助企业从资金被绑架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确保三角债规模在可控范围内,防患未然。

上一篇:湖泊消失元凶 下一篇:历史主义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