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材料的茯苓性状特征研究

时间:2022-09-25 06:09:13

不同栽培材料的茯苓性状特征研究

摘要:分别以段木、树桩、残料、袋料、锯末五种松木材料为栽培材料,分别对不同栽培材料茯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材料的茯苓其性状态特征特征稍有差别。树桩原地栽培、段木栽培的茯苓性状特性符合药典规定。

关键词:茯苓 栽培 栽培材料 性状特征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其味甘、淡、平、归肺、胃、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1]。 茯苓有栽培和野生两种,栽培者以安徽产量较大,称为“安苓”;野生者以云南产量最大,质量最佳,称为“云苓” [2]。茯苓主要分布于中国,年产量13000 吨左右。研究茯苓的生物学特性,是进行茯苓规范化种植的基本要求。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野生资源的描述和介绍,对栽培茯苓的报道较为鲜见。本课题用茯苓菌种5.78分别接种在思茅松的段木、树桩、残料(思茅松加工成成木材后剩下的边角废料)、袋料(思茅松条和锯末等制成的菌袋)、锯末(思茅松在加工成木材的过程中留下的粉末)不同的栽培材料材料上,对茯苓的生长发育过程实行全面的系统定点追踪观察,进行茯苓性状特征研究,以期为茯苓的质量评价及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由中科院购买的菌种茯苓5.78栽培而来的茯苓菌核。

1.2 试验方法 主要以试验地定点、定期系统调查的方式进行,具体如下:

我们对不同栽培条件下的茯苓进行菌丝体、菌核的形态特征观察。田间调查于各形态特征值基本稳定时进行,随机抽取三个样点,详细观测各性状特征并作详细记录。主要观测内容包括菌丝体、菌核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2.结果与分析

2.1形态特征观察

2.1.1菌丝体观察

原种菌丝和栽培种菌丝均为白色,绒毛状,气生菌丝较多。接种30天后,各种栽培条件下的茯苓菌丝都已“上引”,外观形态无明显差异,均为白色,绒毛状。

2.1.2菌核观察

接种3个月后,开始结苓。接种7个月后进行第一次观测,茯苓菌核外表均呈黄褐色,还有白色裂缝,接种9个月后进行第二次观测,茯苓外表均呈黄褐色,未出现白色裂缝。观测结果表明,接种7个月时,茯苓未成熟,接种9个月后才成熟,故茯苓应栽培9个月后方能进行采收。9个月采收后,各种栽培条件下的茯苓菌核观测结果见表1-1、表1-2。

表1-1 茯苓菌核的直径、重量分析表

表1-2 茯苓菌核的性状分析表

注:编号:1:段木栽培;2:残料栽培;3:袋料栽培;4:锯末栽培;5:树桩原地第一次栽培;6:树桩原地栽培第二次栽培。

由表1-1可知,茯苓菌核的大小(直径):树桩原地栽培>段木>袋料栽培>残料栽培>锯末栽培,树桩原地栽培第一次采收>第二次采收;重量(平均重量):树桩原地栽培>段木>袋料栽培>残料栽培>锯末栽培,树桩原地栽培第一次采收>第二次采收;由表1-2可知,锯末栽培断面可见锯末,残料栽培断面可见少量树皮,段木栽培、袋料、树桩原地栽培的断面均为颗粒状。

3、讨论

本实验同时还把野生茯苓和栽培茯苓进行了对比,发现栽培茯苓和野生茯苓的性状特征有很大的区别,栽培茯苓的皮更易剥落,野生茯苓的皮不易剥落,野生茯苓的质地较栽培茯苓的质地坚实。

通过研究发现段木栽培、树桩原地第一次栽培、树桩原地第二次栽培、袋料栽培的性状特征符合《中华人民其和国药》2010年版(一部)茯苓项下的要求;而残料栽培、锯末栽培性状特征均不符合要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其质量,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其和国药》2010年版(一部) [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24.

[2]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三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第一作者简介:

马巾媛,(1981~)女,硕士,助教,主要从事中草药鉴定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浅析婴儿配方乳制品中维生素A酯类的分布情况及... 下一篇:浅析纤维检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