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氨茶碱持续静脉滴入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

时间:2022-09-25 05:02:27

小剂量氨茶碱持续静脉滴入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氨茶碱持续静脉滴入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8例呼吸暂停的新生儿分成两组,用氨茶碱常规剂量滴入为对照组与小剂量[2mg/(kg・次)]氨茶碱持续静脉滴入为治疗组,两组进行疗效比效。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氨茶碱持续静脉滴入可缩短疗程,减少氨茶碱的用量,减少氨茶碱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氨茶碱;新生儿呼吸暂停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5-0677-02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新生儿呼吸暂停是指新生儿呼吸停顿超过20s。或不超过20s,但伴有心动过缓(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2007年1~6月我科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新生儿呼吸暂停患儿58例,符合《实用新生儿学》呼吸暂停的诊断标准[1],按我科新生儿两个医疗小组进行分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两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见表1、表2。

1.2治疗方法:两组均按常规进行综合治疗,呼吸暂停发作时先予弹足底、托背等刺激,对照组给予氨茶碱剂量3~5 mg/kg,20分钟内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疗程3~14天;治疗组首次给予氨茶碱剂量3~5 mg/kg,20分钟内静脉滴注,12小时后改为小剂量氨茶碱2 mg/kg,微量推注泵1小时持续静脉注入,每12小时1次,疗程3~14天。两组均用纳洛酮0.1 mg/kg,溶于葡萄糖溶液3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与氨茶碱交替应用,疗程3~5天。治疗的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内环境稳定,特别注意纠正低血糖、低钙、低镁及代谢性酸中毒。

1.3疗效标准:患儿开始治疗后,列表记录病情变化,显效:48h内控制症状,用药疗程短,未再复发。有效:72h内基本控制症状,偶有复发,持续用药5d以上停止复发。无效:症状未控制,发作频繁,出现并发症者[5]。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3。

2.3两组患儿氨茶碱用量超过1周时每周做一次血药浓度监测。治疗组均小于10 mg/L,对照组小于15 mg/L,故治疗组更安全。

3讨论

新生儿呼吸暂停是新生儿一种危重急症,原发性呼吸暂停多见于早产儿,而继发性呼吸暂停常有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等相应的严重疾病或并发症,多表示病情加重,如不及时处理,可因缺氧缺血而造成脑损害。临床应用氨茶碱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主要是应用其兴奋呼吸中枢的药理作用,增强患儿的自主呼吸,解除呼吸抑制。但氨茶碱在兴奋呼吸中枢的同时,也增加了脑组织等器官的耗氧,因此会加重患儿的缺氧从而导致G内啡肽释放增加,而抑制心血管和呼吸中枢。且氨茶碱不良反应大,新生儿尤其早产儿肝脏未成熟,生物转变率低,易导致血茶碱浓度过高,其治疗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当其血药浓度大于15 mg/L时可出现心动过速、抖动、激惹、呕吐、腹胀、喂养困难等。故多主张采用监测药物浓度来指导用药剂量,并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用药间隔时间。纳洛酮是纯吗啡受体拮抗剂,它对中枢神经系统吗啡受体均能特异性地拮抗,能有效地拮抗G内啡肽对机体的不良影响,消除G内啡肽对呼吸的抑制,兴奋呼吸。并且大剂量纳洛酮对减轻肺内分流有效,增加呼吸中枢冲动的发放,减轻肺水肿,从而改善通气与换气功能,有利气体交换[6],可见氨茶碱和纳洛酮有相互协同作用。纳洛酮安全性较大,新生儿用量达0.4 mg/kg也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4]。我们在应用纳洛酮过程中从未发现患儿呼吸、心跳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从上述可见,纳洛酮与首剂负荷后小剂量氨茶碱持续静滴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可较快地控制病情,缩短疗程,减少氨茶碱的应用量,从而减少茶碱的不良反应。特别对极早产儿顽固性呼吸暂停,临床应用氨茶碱时间超过10天以上,小剂量氨茶碱维持血药浓度监测值均小于10 mg/L,更安全有效。故在没有条件作血茶碱浓度监测及没有呼吸机条件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更为适宜和安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OO3.230.

[2]罗星照.纳洛酮在儿科临床的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6):379.

[3]陆中权.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血浆B内啡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温州医学院学报1998,28(3):206.

[4]祝益民.纳洛酮在儿科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1999,14(11):64.

[5]徐成娥.纳洛酮与氨茶碱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34例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41(11)26.

[6]王妍,杨涵铭,王倩.纳洛酮在颅脑手术后呼吸监护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1994,9(6):23.

收稿日期:2007-11-13

上一篇: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含量间的关系... 下一篇:8例氟哌利多术后镇痛致锥体外系反应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