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时间:2022-09-25 04:37:30

【前言】试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 超越功利,回归自然 不要硬性要求学生读名著。不要一切为了考试、为了成绩而读书。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的兴趣是不一样的。教育的真正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过得有趣,使人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生存的技能。当...

试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摘要:阅读是一种演变的境界,拾级而上直达人类真理的殿堂;是一种想象的空间,自由驰骋而凝天地万端;是一片创新的园地,站巨人之肩而筑成功峰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本文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谈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兴趣;方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61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如今的学生阅读现状依旧令人十分忧虑,读书群体的单一,读书人数的锐减以及读书层次的低浅,且不说阅读的精神高度难以企及,就连最起码的阅读需要也无法保证。这从我国图书的出版销售令人汗颜的“少量”便可窥见一斑,非小说图书只要销售超过一万册,就被认为是畅销书,而在美国一般都能达到数十万册甚至数百万册。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 超越功利,回归自然

不要硬性要求学生读名著。不要一切为了考试、为了成绩而读书。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的兴趣是不一样的。教育的真正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过得有趣,使人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生存的技能。当学生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感觉时,说明阅读已成了他内心的需要,是源于他心灵深处的精神饥渴。这种饥渴就是一种求知的欲望。

热爱是第一位的,虽然不能说有了热爱就有了一切,但可以说没有热爱就没有一切。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谈话。”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当阅读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内心需求时,他就能自发的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去和一个个“道德高尚的人”交流。此时,阅读这一点火种就能点亮他的心灯,这样日积月累,就能真正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

2. 掌握方法,巧用时间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笔者希望自己的学生有一天也能有这样的感受。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成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份精神食粮,必须掌握合理的阅读方法。于是,笔者首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制订读书计划。计划分两种,一种是分阶段式的阅读。如每拿到一本书,首先要看看有多少页,打算多少天读完,那么每天该读多少页。另一种是“三餐式”阅读。所谓“三餐式”阅读,是说每天早、中、晚抽上一定量的时间进行阅读,就像一日三餐一样,缺一不可。这样,计划一经制订,组内成员必须互相监督,严格按计划执行,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间一长,学生哪天不读书,就好像缺了点什么似的,或是觉得有什么事没有完成一样,觉得不踏实。这样,阅读就已成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目的达到,我们窃喜不已。

二、学会阅读

在当今社会中,阅读既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的基本过程是认读――理解――吸收。这三者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

1. 整体感知,把握思路。陶渊明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前一句话对于读文章第一遍要快速阅读,只求了解主要内容,后一句读文章要下苦功,“钻”进去才能读出来,有收获。这就是说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全遍,得其大意,再逐段分解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提法新颖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不注意整体性阅读,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或用品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总之,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变速器――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去读,一定能读懂、读通、读出味来。

2. 根据文章特征和文体特征,顺“藤”摘“瓜”,抓住中心,欣赏优美语句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这里的“藤”指的是现代语文的文体(体裁),“瓜”是指课文后和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现代语体文大致分为三大文体: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说明文(对象特征、条理、方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只要把握住文体,阅读就会相当顺利。

而抓住中心就是要找准选段或文章的关键的词句,找关键词和关键语句的方法:一是语感;二是分析体会,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找关键词句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记叙文是记叙、描述人和事物、风景的,一些动词形容词往往很重要。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白杨树的世术形象,并具有象征意义,作品开门见山就点明了感情基调:“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一词在第一、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中反复出现,明显是个关键词。

如果是议论文,表述观点的句子,每一段的中心句则一般都是关键句,说明文中表述被说明事物在主要特征的句子和句子中的中心词语,则大多数为关键词句。

三、改革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应随时进行,及时评价。阅读教学不能搞标准化,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所以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实施多角度评价。

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下转第67页)(上接第61页)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

五、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总之,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初中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初级中学 536017)

上一篇:新课改下如何把握语文课堂的节奏艺术 下一篇:“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