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施工安全问题浅析

时间:2022-09-25 02:16:45

基坑施工安全问题浅析

【摘 要】以梅山涌金物流大厦工程深基坑土方开挖,施工不当引发深层土移超过报警值的原因分析,所采取的安全技术应急措施,以及对今后类似深基坑施工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基坑监测安全

中图分类号:TV551.4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成海路以西、海兰路以北,由地下一层,地上主楼20层,辅楼4层组成,建筑面积37831。工程基坑平面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约79m,南北长100m,基坑大面积开挖深度为4.95m, 其中有3个坑中坑,开挖深度分别为6.35m、7.95m、7.05m。基坑底板一般位于2-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中,基坑开挖及围护影响范围内主要为1-1层杂填土、1-2层粘土、2-1层淤泥质粘土、2-3层淤泥质粘土。

二、工程地质、水文情况:

表1地层分布统计表

1-1层杂填土,结构松散,透水性好;1-2层粘土可塑,力学性质相对较好;其下2-1层、2-2层、2-3层均为淤泥质粘土,力学性质较差,具有含水量大、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易扰动变形等特点,容易发生边坡失稳。场地浅部地下水为孔隙潜水,含水介质为淤泥质土,主要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勘察期间实测地下水位高程为1.36~1.69米;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影响,水位随之变动,年变化幅度在0.5~1.5米左右,地下水无一定径流方向;根据现场周边道路及拟建工程室内外地坪标高情况,场地最低水位在高程0.5米左右。根据场地条件,第1-2层、第2-1层、第2-3层地基土的垂直和水平渗透系数皆小于1×10-7cm/s,渗透性较小,基坑开挖时来水主要为第1-1层杂填土及雨水,因此主要考虑对上部第1-1层杂填土采取有效止水。

三、基坑监测方案

(一)、设计要求监测报警值

表2基坑监测报警值表

(二)、位移监测

1、 深层土移监测

在基坑支护结构较薄弱和较重要部位,设置一定数量的深层土移观测孔。测斜孔共7个,埋深22-28M,观测孔位置见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测斜管需在土体开挖前10天埋设完成。

2、支护桩顶部水平及竖向位移监测

在支护结构、工程桩上设25点进行水平位移观测,随时掌握监测对象的水平变位情况。水平围梁上观测点位置见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

3、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

设点对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进行监测,以掌握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竖向位移情况。监测点沿基坑方向布置,设6组,共22个。

4、周边环境监测

设4点对周边道路及管线沉降及变形进行监测。

5、支撑轴力监测

在关键支撑设置钢筋应力计进行轴力监测,

以掌握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撑轴力的变化。观测点共4组。

四、深层土移监测超过报警值情况说明及分析:

本工程2013年8月26日起进行第二阶段土方开挖(如图2所示),至2013年9月3日四个角支撑除西南角未开挖,其余均已挖至地下室底板。根据监测单位提供的监测数据,深层土移变化速率、累计值已超过报警值。

数据分析:

7号孔监测9月2日变化速率为7.70-9.26 mm/d,累计位移为41.37-44.67;9月3日土移急速增大,变化速率为17.42-23.72 mm/d,累计位

移为,59.51-71.86,超过警戒值,项目部紧急停止挖

土, 9月4日数据显示变化速率已降至3mm/d,初步

稳定。

8号孔监测9月3日土移变化速率为4.74-5.29

mm/d,累计位移为56.44-60.85,超过警戒值,项目部紧

急停止挖土后,9月4日数据显示变化速率已降至3.5mm/d,初步稳定。

原因分析:

(1)挖土顺序未按方案实施

第二阶段工况土方开挖,根据施工方案应为先将基

坑四个角撑下土方同时开挖至-6.25m,再开挖对撑下的

土方至-6.25m,最后由东向西逐步退挖中心岛。但现场

施工顺序如图3(顺序为1-7),未分层、分段、对称地

进行开挖,使支护结构受力不均匀。

(2)中心岛土方带离

一次挖土至-6.25m,并带走暂时作为平衡土体的中

心岛土方,使其未能有效地对支护结构起到稳定和支撑

作用。

(3)施工方法不当

挖土抢工期,但未及时浇筑垫层和换撑带,未及时发挥其支撑作用。

(4)基坑边荷载

基坑北侧为在建工程,进度形象为幕墙施工,距离基坑边3.4m为分隔围挡,外侧为其设置的施工道路,建筑材料运输量较大。

五、安全技术应急措施

1、针对本情况项目部立即停止挖土,并与监理、业主、监测、设计单位取得联系,召开紧急会议。

2、一般在开挖后1~2d内位移发展迅速,来势较猛,以后7d内仍会有所发展,监测单位加强基坑监测,进行一天两次的基坑位移监测,监测数据及时提供给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

3、减少坑边堆载,钢筋吊运至基坑垫层上,增加坑内堆载,阻止变形继续扩大;

4、严禁动荷载作用围护或坑边区域,尤其是基坑北侧区域;

5、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监理单位人员进行24小时值班;

6、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加强对支撑梁、立柱桩和围护桩是否出现细微裂缝进行观察,对周边地表及围墙变化进行观察监测,特别是基坑北面临近地表变化和位移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建设、设计各相关单位,以便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7、施工单位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做好基坑应急处理措施,增加劳动力投入,抓紧基坑西北侧砼垫层和换撑带的施工,余下的基坑周边砼垫层抓紧进行施工。根据监测单位基坑监测位移情况,再做相应调整。

8、基坑监测位移情况数天后仍无减缓趋势,深层土体出现明显位移,基底有隆起趋势;周边道路变形明

显,采取措施如下:

①围护结构背后卸荷(视具体情况进行),卸土深度一般2.0m左右;

②坑底加厚垫层,并采用配筋,使坑底形成可靠的支撑;

③在水平围梁上增设钢管对撑、角撑或斜撑。

④在水平变位最大部位设型钢围檩,并设钢管角撑、对撑或斜撑。

⑤编织袋装碎石或原土在坑内快速回填。

本基坑在西北侧砼垫层和换撑带施工完成后,位移增长速率明显下降(如图4),经监理和设计单位同意,进行后续土方开挖,延误工期8天。

六、结束语

在基坑工程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土方开挖方案要求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改变方案内容,盲目凭经验指导施工。本着妥善组织施工合理安排工序的原则,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本基坑开挖的施工,尽可能减少作业持续时间。加强安全检查,切实实行长效、持续管理,及时与设计、建设、监理、监测各方联络,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控制土体变形为最小值。

参考文献:

[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2]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2009]87号 )

[3]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上一篇:基于3S技术的变电站选址探讨 下一篇:火力发电厂空冷支架柱定型钢模板施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