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拓展

时间:2022-09-25 02:12:00

《杨氏之子》教学拓展

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教学有一定难度。《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编排意图是要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妙。“此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梅”的“杨”和姓杨的“杨”谐音;孔雀的“孔”和孔君平的“孔”谐音。如果读不出这层意思,就理解不了《杨氏之子》的文义,就感觉不出那个九岁孩子的聪慧。

《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些这样的故事,但那毕竟距离学生的生活遥远,说给学生听,也许还是一头雾水。课教完了,光孤零零的那么个故事,那么个杨氏之子,学生很难对语言的精妙留下印象。要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言的精妙,为其露出会心的微笑,就只有拓展,增加一些鲜明的材料来巩固。

拓展材料一:

几年前,学校里有个规定,每逢周五四点半,全校教师都要到会议室参加例会,请教师谨记。有一周学校不开教师例会,忘记通知某老师。该老师还照往常,进到会议室一看,怎么坐着的人是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校委会成员。突然间她明白今天是召开校委会,一时有些尴尬,她自个儿说了一句:“我怕是想当官了。”说完转身走了出去。

(不是官,但无意间撞进了一个当官的聚集地,人家又不好明白说,自己觉得尴尬,找个理由下台,于是就有了这精妙的表达。)

拓展材料二:

我们的学校距离县城并不远,很多老师都住在县城里,一放学骑上自行车就回家。有个男老师的自行车坏了,要搭一女老师的车,就说:“苗老师,今天我的车坏了,你驮我回家。”女老师一听,笑着对男老师说:“你怕是把政策弄反了。”

(女老师的答话妙在什么地方?一般只有男驮女,少有女驮男。但这样说就太直白了,没有一点趣味。把“政策”这个很严肃的大词拿来小用,指责对方“弄反”了,幽默效果出来了。)

拓展材料三:

村子里有两个人,一个绰号叫做“黑牦牛”,另一个绰号叫做“半节”(断为两截之意)。“黑牦牛”家买来一头牛,主人提着根棍子赶牛到山上放,途中和“半节”相遇。“半节”就问赶牛的人:“要吆黑牦牛去山上放?”“黑牦牛”一脸平静地回答:“是啊,它不听话,被我棍子都打了半节半节的。”说完,两个人相视而笑,各走各的。

(也只有在这特定的场景里,语言的精妙才会被感觉到。)

拓展材料四:

春天里,蚕豆收获过后,要翻豆地,张老倌翻地累了,就到田埂上休息。埂子紧邻大路,从路那端走来个妇人,三十多岁模样。妇人来到张老倌旁边,有事相求,问他说:“我要来你们村子嫁人,有没有适合的请大哥给我介绍一个。”张老倌生说笑话:“有啊,你的条件是什么?说出来听听,我给你介绍一个。”妇人告诉他:“也没什么条件,会说话就行了。”“这么个条件,不难找不难找。我也快收工了,跟我到家一块吃过饭我领你去。”

女人谢过后就跟张老倌回来。饭吃了,女人请张老倌带她去看看对象。张老倌说:“不忙不忙,等我吸袋烟。”眼看太阳下山了,妇人把上面的要求又提出来,张老倌这才不紧不慢地站起身,打开收音机――播音员甜美的声音传了出来。他喊过女人来:“我给你介绍的就是收音机里这个人,他是最会说话的人了,不但会说话,还会唱歌,很符合你的条件。”妇人一听,哭笑不得:“我大哥,你是开什么玩笑!”

(善意的恶作剧不至于惹恼人。开怀一笑之后,继续走在路上,风来了,雨来了,雪来了,心中才会照耀着阳光,哪怕这阳光并不灿烂。)

上一篇:全国广播电视报刊改革向纵深发展 下一篇:物价上涨的本质就是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