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9-25 01:02:50

浅谈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

摘 要:培养普通大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是祖国建设的需要。要想让大学生养成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培养其体育兴趣,要提高其认识。学校对体育教学要大力改革,在高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关键词:培养;体育兴趣;大学生;体育习惯

一、体育习惯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为了跟上形势,适应社会,人们拼命学习、工作,不知不觉中健康状况下降、身体严重透支。为了提高健康水平人们开始关注体育锻炼,储备金钱不如储备健康。但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关键是树立健康意识,养成体育习惯。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了“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的目标”。所以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习惯学习体育技能都是一种手段,终级目标是要培养高校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多年来一直被列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更是担负承上启下,即“承”体育习惯养成过程、“启”终身体育思想之“门”的重要作用。如何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创新体育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体育这一特定的操作性知识的学习与体验过程,达到身心愉悦、巩固兴趣、坚定爱好,从而养成体育习惯。

二、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原因

(一)校主管部门重视不够

因是非体育专业,只要在上体育课,且有一定的设备,能应付评估就可以了。学生通过体育课是否增进了健康;是否养成了锻炼的习惯;是否学会了锻炼的方法;是否了解了更新的体育知识等等,考虑不足,没有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而是过多地考虑了教学的稳定,最终造成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在大学体育课普遍是一周一次两学时,按学校规定的项目,固定的时间授课,这种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现在却极大地束缚了体育教学的发展,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一方面,不论喜欢与否,一视同仁,学生只是被动的应付,何来体育习惯的形成?另一方面,场地器材的利用不合理,这几年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器械的增加则是远远地落后于学生人数的增加速度。加之体育课时段相对集中,同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相同,最终的结果是有些时段操场上空无一人,而另一些时段则人满为患,例如:几个班同时上篮球,五、六十个人,几个球,一个场地,站都站满了,如何上课?更谈不上效果。

(三)考试评分方式不合理

学生入学后,体育课也按专业分班上课,显而易见,同一个班的学生素质水平和爱好肯定不同,教同样的内容,按同样的进度,依同样的标准,结果肯定是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的现象,吃不饱的不愿上,吃不了的不爱上。考核是方法、手段,不是目的。我认为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各方面素质有提高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统一考试标准,标准不合理会把学生吓跑的。

(四)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知识陈旧,结构不合理。当今社会知识迅速澎涨。新兴的学科不断涌现,而我们的体育教师除了技术扎实,专业理论尚可之外,相关知识极度欠缺上课讲不出个所以然,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部分教师自觉学习提高的意识差。不可否认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文化知识上与同等学历的其它专业教师相比存在差距,这是事实。加之学校重视不够,课上好上坏关系不大,教师缺乏紧迫感,自觉性稍差与别人的距离就越拉越远。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拥有体育习惯应该体现在掌握运动技术,获得情感体验,主动参与锻炼等方面。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强调运动技术的教学和学生情感体验对于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此作为突破口,体育教学策略的创新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在体育教学策略的创新中,坚持“技术健身论”,结合运动项目特点选择最佳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方法,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为体育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重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效益,善于引导学生将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态度、动机和需要,并由“兴趣”到“志趣”,也有助于养成体育习惯。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将体育课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不但夯实了技战术基础,而且促使学生由被动锻炼到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二)建议

1.应系统了解和掌握体育的理论知识、原理和方法,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与水平。

2.学校要脚踏实地的落实好关于体育在新课程改革进展,通过学校、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选择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体育项目,开展彩的教学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和理想,同时也要注重体育锻炼知识的普及,为学生早日形成好的体育习惯打下基础。

3.注重学生心理因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只有让他们在参与中发现体育运动自身的价值,确信体育对参与者的好处,体验成功的乐趣,对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体育学习、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很重要。

4.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投入,确实改善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红,王东桥,孙鲁.论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2]王良义.试论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1995,(4).

[3]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HACCP原理对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构... 下一篇:讲解与示范之上的表象训练法在篮球技术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