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渔业发展现况及创新

时间:2022-09-25 12:39:18

天津渔业发展现况及创新

近年来,天津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都市渔业的发展。天津市水产养殖的产业化、科技化、设施化水平不断提升,渔业已成为天津农业的优势主导产业,并且已形成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天津都市渔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资源环境制约明显、科技带动能力较差、关联产业发展不够深化等问题。因而,如何扬长避短,加快推进天津都市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探讨。

1天津都市渔业的发展现状

1.1水产养殖业总体平稳发展

近些年,随着天津促进都市渔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与落实,水产养殖业总体平稳发展。受干旱缺水及城市综合开发的影响,天津市的水产养殖面积不断萎缩,由2006年的4.34万hm2缩减到2008年的4.08万hm2。之后,由于设施渔业发展的推动,2010年水产养殖面积又恢复到4.27万hm2。尽管水产养殖面积有波动,但水产品产量还是逐年提升。至2010年,总产量稳步增长到34.30万t,单产水平提高到535.94kg/亩(15亩=1hm2,下同),渔业总产值也增长至51亿元。随着产量、产值的增加,渔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达13589元,较上年增长了3.03%,比同期农民的年人均收入高70%。而随着渔业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优化,2010年设施渔业的养殖面积更是迅猛发展到56万m2,全市集生产、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渔业因之而加快发展。

1.2休闲观赏渔业蓬勃发展

休闲渔业作为近些年兴起的新兴渔业产业的分支,突出体现以“渔文化”为特色,集垂钓、旅游、观光、餐饮等于一体,展示现代渔业的多种功能,是渔业“一产”与“三产”结合的有效形式。天津现有各种规模的休闲垂钓园百余处,垂钓面积达133多hm2,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垂钓园内功能完善、设施先进,供游客进行以“赏鱼、钓鱼、品鱼”为主要内容的游玩与消遣,渔业综合效益突出。同样,随着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对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天津的观赏鱼养殖业快速发展。观赏鱼养殖品种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交易量稳步增长,相关企业或养殖户的收益也快速增长。天津现有达到一定规模的观赏鱼养殖场(户)几百家,年产各类观赏鱼苗近10亿尾,产值近3亿元,观赏鱼养殖现已成为全市渔业发展的新亮点。

1.3渔业发展的园区化格局初步形成

借助渔业发展的天然优势,天津从2005年起通过产品集聚、投资倾斜、科技带动等具体措施积极建设以彭泽鲫、南美白对虾、海珍品及浅海滩涂贝类为代表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全力将水产养殖的天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渔民增收。通过产业带建设,全市从事水产养殖的优势产区更加集中,优势产品更加突出,且对周边区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随着优势水产品产业带的形成与扩展,全市渔业发展的园区化建设也加快推进。仅2005~2008年,全市建成的水产养殖示范园区就达106个,其中彭泽鲫园区45个,南美白对虾园区32个,海珍品园区22个,良种鲤鲫鱼园区5个,滩涂园区2个。此后2年,受惠渔政策和渔业产业化带动的影响,全市水产养殖示范园区的数量进一步增加,都市渔业集约化养殖、园区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1.4渔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健全

实现渔业产业化是提高渔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天津的渔业发展始终坚持龙头组织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市先后培育形成天祥、盛以、海发、立达、凯润、泽酩等一批水产龙头企业以及正跃、洪彪、益多利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组织,构建起“公司+养殖户”、“合作社+养殖户”、“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水产养殖产业化经营体系。这些企业或合作组织通过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引进和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园区或基地,并通过多种形式与水产养殖户确立了稳定的产加销、产供销关系,进而完善了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样不仅推动了高效水产养殖模式和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而且促进了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展和效益的提升。

2天津都市渔业发展的特征

多年来,天津的渔业发展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渔业科技化、设施化、多样化和质量安全化建设,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

2.1科技化水平快速提升

“十一五”以来,天津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加速推进了一批成熟、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水产养殖科技化水平的提升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海水养殖方面,近年来累积推广应用“南美白对虾产业升级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等近20项科研项目,促进了全市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全面提升,在环渤海区域现已处于领先地位。池塘养殖方面,利用生物调控、塑料膜护坡、循环水养殖、微孔增氧等专业技术,使标准化、专业化、节水型的养殖模式逐步得到推广。另外,当前部分企业还采用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技术将养殖用水通过蛋白分离、生物净化、液态充氧、臭氧杀菌等相关水处理工艺,使饲料、渔药、土地、水资源得到高效集约利用;而有些企业则通过采用工厂化周年养殖技术配合专用鱼饲料的开发,使养殖单产由15kg/m3提高到30kg/m3,有效提升了全市水产养殖业的科技水平。

2.2设施化程度逐年提高

在政策的影响和科技的带动下,天津以工厂化养殖为代表的设施渔业快速发展。仅以工厂化养殖为例,2004年全市工厂化养殖面积为5.73万m2,2005年较上年增加1.07万m2;2007年,由于相关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设施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工厂化养殖面积迅猛增加至24.34万m2;2008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工厂化养殖面积有所降低,而产量却达到1314t,较上年增加564t,切实体现了设施渔业养殖节水、环保、高产、集约化的特点;之后2年,工厂化养殖面积更是迅速增加,到2010年已达56万m2,较上年增加了21%。天津的工厂化养殖虽初具规模,但在全市水产养殖格局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偏低。据测算,工厂化养殖面积不足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1%。因此,天津的设施渔业仍需加快发展。

2.3多样化渔业并存发展

由于天津市各地区的区位条件及水域资源不尽相同,天津的都市渔业呈现多样化并存发展的态势,各区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渔业发展路线。环城四区紧邻水产品消费市场,养殖水面普遍较小,设施化、科技化程度较高,加之水面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已形成以休闲渔业、观赏渔业、种源渔业为主的现代渔业体系。滨海新区作为临海区域具有较大面积的浅海滩涂,极为适合滩涂贝类的增养殖和海珍品养殖。经多年发展,滨海新区的海水池塘养殖技术和海珍品工厂化养殖技术已较为成熟,形成了以设施渔业和增殖渔业为主的现代渔业体系。宝坻、静海、宁河、武清、蓟县等远郊5个区县养殖水域面积广阔,以大面积养殖池塘为主,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较为完备,适宜开展水产品的无公害健康养殖。目前,这5个区县以生态渔业为主,是天津重要的淡水产品供应基地。

2.4质量安全化程度稳步提高

当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随着养殖产量与规模的增加和扩大,天津渔业主管部门更为重视水产养殖的质量安全工作。相关人员深入到水产养殖公司(场)或养殖户检查渔药、饲料的存储与使用情况,验证渔业投入品的使用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进而确保水产品从苗种、饲料、用药到加工、包装、销售全程依标生产。在产品质量监测中,全市建立了“农业部药残监控”、“水产品例行监测”和天津市“节日期间水产品监测”3项例行监测制度,且监测范围扩大至流通领域,保证了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经过努力,截至2008年,全市共创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279处,累计认定无公害水产品420个,养殖水面依标生产率达到55%,质量安全程度稳步提升。

3天津都市渔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天津都市渔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且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与现代都市渔业发展目标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3.1资源环境制约明显

水产养殖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较高,依赖性强,对污染的承受能力较弱,故渔业是水域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近年来天津近岸海域污染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赤潮仍时有发生,导致生物资源种类趋于单一;虽然内陆区域河流、池塘、洼淀等养殖水面较多,但地表水质较差,且未得到有效治理,加之降水量偏少,养殖用水补充不足,导致对鱼类增养殖的承载能力下降;而地下水的长期超采已造成地面沉降,并形成多处地下水漏斗区,宜渔水资源更加短缺。另外,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大面积的养殖水域、滩涂被填平或挤占,养殖水域空间不断地被挤压,养殖水面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遇到了更多困难和阻力。因此,今后天津的都市渔业必须由外延式发展向节水、节地、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变,以拓展养殖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

3.2科技带动能力仍需增强

天津都市渔业发展的科技化水平虽有提高,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但技术多通过项目从外地引进,区域内渔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增强。一是专业科研力量相对较弱。在全市范围内,除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天津水产研究所专业从事水产科研、教学、推广工作外,没有一家较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从事水产科研工作,从而导致天津的水产科技水平在全国整体处于落后地位。二是优质苗种的繁育工作需加快推进。由于多年的累代养殖、近亲繁育,加之鱼类产卵场遭到破坏、环境恶化等原因,天津常规和特种水产品的种质资源已严重退化,急需强化水产遗传工程技术研究,以培育出健康优质的水产苗种,促进都市渔业的持续发展。三是科技推广普及力度需强化。都市渔业发展不仅需要水产养殖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广大基层水产养殖从业者和经营者科技素质的提高。为此,相关部门应通过技术转让、科技培训、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强化水产科技普及工作。

3.3关联产业的发展有待深化

尽管近年来天津出现了一批水产养殖龙头企业,但其业务多以鲜活水产品产出为主,关联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首先,水产品深加工能力偏低。现有龙头企业多以水产品初加工或饲料供给为主,缺乏专业性较强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与此相对应,市场上仍以鲜活水产品销售居多,而高附加值的健康水产生物制品的供给则有限。其次,渔业服务业发展仍显缓慢。就种类而言,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全市水产养殖仍集中于食用商品鱼、虾、蟹类,而以观赏鱼养殖、垂钓、餐饮、娱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服务业在整个渔业经济中所占份额仍偏低,从而延缓了都市渔业多功能的开发。此外,全市在水产养殖设备购置、疫病防治、市场体系完善、合作组织建立、渔业品牌宣传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方面仍有待深化,产业链有待延伸,综合竞争力还需强化。

4加快天津都市渔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4.1坚持都市渔业的内涵式发展

面对资源环境制约明显的现实,天津都市渔业的发展应坚持节水、节地、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方向。第一,加强对现有水域环境污染的治理。水产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在进行水资源合理调控利用的同时,应通过切断污染源、水质净化、水质监测等措施加强对水域环境的污染防治,全面提高水域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第二,注重水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天津的宜渔水资源有限,相关部门应通过推广光合细菌、EM菌等生物技术彻底降解水中有害物质,高效分解水中残饵、排泄物以改善水质;同时运用物理、化学等综合技术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在保证水产健康养殖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与综合利用[1]。第三,重视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渔业主管部门应依据天津建设生态宜居城区的发展规划,加大现有渔业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切实保护重要渔业水域资源,保证渔业发展的地域空间不被侵占或挤压,同时加快相关水域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从而更好地实现都市渔业的生态服务功能。

4.2重视都市渔业高新技术的研究

科技是都市渔业发展的关键,而强化科技带动作用的重点在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在科技创新方面,天津应以渤海水产研究所、海洋技术研究院、市水产研究所、渔业技术工程中心、农学院水产系的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强渔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重点选择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使之率先取得突破[2]。应重点选择在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生物育种、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产品综合利用加工、渔业信息化、渔业节能减排与渔业环境持续改善等方面开展研究,争取获得相应的科技成果储备,全面提升天津的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在科技推广方面,全市渔业科技推广部门还应通过编印科普读物、传递科技信息、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科技入户、开展科技宣传周等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渔业技术能人或科技示范户,进而全面提升广大渔民的科技水平。此外,天津还应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吸引更多具有高学历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天津都市渔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4.3继续深入推进都市渔业的产业化经营

在外省市廉价水产品大量涌入后,天津的初级水产品养殖逐步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因此,天津都市渔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自身区位、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坚持走以高新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渔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第一,重点扶持渔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天津围绕都市渔业战略发展目标的提升,重点选择一批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产品加工精、辐射区域广、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通过财政扶持、贴息补助、投资参股、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扶持,促进其渔业产业链、产品链与技术链的扩展。第二,全力促进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天津应结合自身发达的制造业和资源优势,逐步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的比例,积极开发水产医药制品和保健品[3],努力开拓与旅游观光相配套的水产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进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第三,积极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天津的相关涉渔区县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条件,大力发展以垂钓、餐饮、娱乐、观赏鱼养殖为主要内容的涉渔二、三产业,促进渔业休闲服务功能的开发和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此外,全市渔业还应向苗种培育、疫病防治、水产物流、渔药、水产饲料等关联产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发展的链条。

上一篇: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特色课堂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工商管理创新性人才培育方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