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林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信息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25 12:25:28

基于农林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信息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基于农林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存在于我国农林科技成果信息的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农林;科技成果;产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06-01

1前言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推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具有长周期性、复杂性、市场性特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成果本身的质量、成果推广者、成果采用者及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农业推广三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发达国家的农林科技成果转化率在85%,而我国仅为30%;发达国家的农林科技进步贡献率为80%,我国只有40%。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很多,存在于我国农林科技成果信息的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2农林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信息因素

2.1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

高质量、高效益的农林科技成果研发的困难,也使得技术供给者市场活跃程度较低。农林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农林科技成果的原因来自于农林科技带来的产品创新或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其本质是带来农林生产机会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收益的提高,因而带来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由于农林产业的弱质性,我国农林生产者经常处在被市场挤压的境地,生产效益不高,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加之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国农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淫,不愿意冒险行事,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林科技信息。而等他们看到别人使用某项科技信息获利并开始模仿时,其技术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预期的要低。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影响农林生产者接受农林科技信息积极性的因素。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林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度越大。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这就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了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

2.2农林科技成果信息形式及其服务对接因素

农林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从而造成大多数农林科技成果始终处于“阳春白雪”、深锁春闺的状态,没有以适合农林生产者特点的朴素简洁的形式与他们见面。农林科技成果的价值也同样取决于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其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也决定着它是否构成信息。虽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集合体,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和空间,在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适合进行传播与运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形式就成为影响其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农林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林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林科技推广机构与农林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

2.3农林科技人员素质及其信息载体因素

农林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林科技成果的推广是农林科学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林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林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资源匮乏,因此用户稀少,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林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农林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而据研究,农林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农林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径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过程反而可能成为增加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农林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中间环节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农林生产环境的开放性,因此几乎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农林科学技术。

3解决办法及其对策

必须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推广运行机制;稳定农业推广人员队伍,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增加农民采用科学技术意识等对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林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就必须使农林科学技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本地化。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操作行为,确保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中立和专业化,提高农林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冯丙坤.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与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21(1): 369-369

2.黄 洁,李开绵,叶剑秋,许瑞丽.“农民参与式”木薯研究与推广的10年实践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 2004,20(6): 342-342

3.苏泽胜, 罗志祥, 施伏芝, 阮新民.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几个问题的思考[J]. 中国农学通报, 2003,19(4): 159-159

上一篇:盐碱地改良模式研究 下一篇:情系水土流失 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