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中小学服务―学习概览

时间:2022-09-24 10:21:45

台湾地区中小学服务―学习概览

摘 要 中国台湾地区中小学服务―学习的实践虽历程不长,却取得了良好成效。分析和总结其实践经验,能丰富大陆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策略。

关 键 词 台湾;中小学德育;服务―学习;社会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7-0063-04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不仅是一种经验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是一门“互惠”的哲学,目的在于通过服务社会来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能力,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作为一种新兴的经验性教学策略,服务―学习的精神内涵与台湾地区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本情怀、统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不谋而合。台湾地区正是借鉴了这一教育理念,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将此理念与本土实践相融合,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道德教育实践模式。

一、台湾中小学服务―学习的实施步骤

台湾地区主要采用美国学者西格蒙(Sigmon)提出的服务―学习概念,强调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中“―”连字号的重要性,因为它象征着服务与学习间的共生关系。Service-Learning重视学生参与服务的兴趣和热情,不但使得服务和学习相结合、行动和学习受肯定,更能促进个人与社区的共同发展、学习和增能。[1]

台湾中小学服务―学习的过程依次由准备、服务、反思、评价与庆贺五个阶段组成。

1.准备阶段。本环节是服务―学习的基础,旨在明确各方的行动目标并设计服务方案,奠定服务―学习全过程的基调和方向。

(1)学校行政。学校负责拟定服务―学习课程实施的主轴和课程计划,并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具备服务―学习课程的教学技能。同时,组建服务―学习课程推动团队,结合当地社区资源、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及现行的教育政策,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计划。

(2)教师教学。教师依据本校服务―学习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教案,采取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服务的真谛,促使其掌握在服务中获得学习的方式以及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例如,如何在服务中获得学习?首先,访谈服务对象。组织学生对被服务社区进行探访并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社区文化历史背景;其次,参观服务机构。带领学生现场观察,了解当地文化和背景;最后,结合相关领域老师所设计的课程,并在正式活动前安排相关影片欣赏和演讲,为学生做好展开服务的心理准备。

2.服务阶段。即按照准备阶段所制定的计划开展服务―学习活动,本阶段的顺利实施需要诸如组织、资金等方面的相关保障。服务工作必须有意义、具有挑战性且与社区实际问题解决相关,要有益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1)学校行政。各中小学校作为服务对象、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要向他们说明服务―学习的理念,并在服务过程中持续进行双向沟通,以避免因价值观不同而产生冲突。同时,校方也会提供相关的教师教育、教材及设备,以推动课程的开展。为取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同,校方可以采取“学期初的一封信”或“班亲会”等形式,告知家长服务―学习的理念与学校预定推行的活动。

(2)教师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事有意义、富有挑战性且与社区实际问题相关的服务。通过“服务分组”“服务方式探讨”“签订服务契约”“展开服务”等一系列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服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多元选择以发挥多元智能。例如,台中县侨荣国小在开展“小黑蚊特攻队”服务―学习课程时,教师根据孩子的特性分别安排了文案制作和宣传绘制、捕捉小黑蚊进行实验、环境整理等工作,鼓励孩子从事与兴趣相关的事务。

3.反思阶段。这是服务―学习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服务―学习区别于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的最大因素。在本环节中,教育者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审视,总结服务经验与心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整合能力,也能为后续服务―学习提供参考。

例如,台湾花莲县北埔国小在“圆桌武士”服务―学习项目(关爱社区养护机构)中,采取4F反思法(Facts、Feelings、Findings、Future),带领学生从自我表现、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结构化反思,为下次服务的延续与改进提供参考。反思结果以学习单、口头分享、作文等形式呈现。台湾嘉义市北园国小“北园生活家”服务―学习课程(分享故事、美化社区和关怀生命),则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分别提供适合其认知能力的反思方案:低年级的反思形式有学习单记录、感谢卡制作;中等年级采取学习单记录、活动日记记录等方式;较高年级的孩子则由校方聘请专家指导进行学习记录,并在最后完成“我的关怀日记”等。

4.评价阶段。本阶段是对服务―学习活动的系统总结,不仅可以对学生在服务―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服务活动对服务对象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也有助于收集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从而吸取经验教训,以调整课程目标和服务―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基于服务―学习课程的理念和特质,台湾中小学服务―学习一般采用兼顾过程和结果的多元评价方式,诸如实作评价、档案评价、口语评价、高层次的笔试测验等,以有效评价学生在服务―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和发展。

5.庆贺阶段。这是服务―学习的最终环节,也是整个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本环节中,校方不仅要提供场地和设备,还要协助教师邀请相关人士(服务机构相关人员、校内相关行政人员、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参与庆贺活动,与学生共享服务―学习成果。另外,学校还要协助制作服务奖状,通过公开颁奖鼓励学生。教师要理解庆贺活动并非是表面形式的同乐会活动,其主要的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共享服务―学习的成果,使学生获得正面激励,进而培养他们继续参与服务的积极性。[2]

服务―学习与传统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存在本质的差别,它强调学习与服务的连结,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具体经验的反思最终达成学习目标。服务―学习要求配合课程目标安排有意义的社区服务,学生从服务中获得自信、发展自尊、展现多元智能,利用课堂所学知识为社区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反思的引领,学会对服务对象产生“同理”,了解社会议题,发展公民责任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学校、社区、家庭乃至全社会相互配合以实现多个参与主体的互惠共赢。[3]

二、台湾中小学服务―学习的实践经验

台湾中小学服务―学习的理念在大陆具体表现为社会实践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皆主张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台湾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其服务―学习的良好效果对于大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行政部门统筹推动

服务―学习在台湾地区中小学得以迅速推广并取得良好成效,主要归功于台湾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统筹推动。台湾行政部门不仅成立专项资金鼓励学校实施服务―学习策略,还从制度上规范学校行为,组建专门的教育督导团队提供专业指导,从而保障了服务―学习开展的持续性与专业性。

2010年,台湾教育主管机关施行《国民中小学服务学习试办计划》,目的在于保障各中小学开展的服务―学习能以课程为基础,真正落实服务―学习理念。期望服务―学习能够成为未来台湾的新教育策略,有效培育出能投入社区、关怀社群、具有社会正义的公民。2011年,台湾教育主管机关委托台湾师范大学编制《国民中小学服务―学习手册》,帮助各中小学了解服务―学习的基本概念与操作要领,形成学校推动的共识,共同思考和设计相关教学方法,让服务―学习真正成为学生成就自己、提升公民能力的教育方案。

鉴于2010学年度服务―学习试办计划所取得的卓著成效,台湾教育主管机关规划于2011年开始,在各中小学正式推广服务―学习项目。另外,从2013学年度起,教育主管机关将国民中小学服务―学习计划转移至国民及学前教育署(以下简称“国教署”)接续办理,并制定《国民及学前教育署补助国民中小学服务学习计划》。该计划明确了各方诸如国教署、县市政府和办理学校的组织分工,还规定了各校办理服务―学习的模式。该计划还提出,要向参与过所属地方教育当局当年度所举办的服务―学习成果发表会或计划撰写说明会的学校提供经费支持。[4]

2.建立立体支持体系

服务―学习是一项整体的教育工程,其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社区、家庭乃至全社会立体的支持体系。首先,学校不仅将既有的教学资源融入服务―学习理念,还积极与社区及家庭保持紧密联系和持续沟通,以取得支持与认同;其次,社区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议题的真实情境,协助学校开发具有学习意义的课程,与学生共同反思社区问题,探寻解决办法。

例如,台湾花莲县北埔国小在“圆桌武士”服务―学习项目中,学校的服务―学习社团积极与其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形成互惠机制。如东华大学中文系,提供中文系学生训练小学生的访谈能力和记录能力;北埔国小家长会,推动亲子共同服务―学习的理念,增进家长的认同感;花莲县主牧安养中心,提供服务―学习主要活动场域以及学习内容咨询与建议。该课程教会了学生与年长者相处的恰当方式与实用技巧,这些不仅能成为学生与人互动的优势能力,更有助于其传统道德的养成。而台北市天母国中“珍爱天母,分享幸福”的服务―学习课程,期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社区互动,在服务社区的实践中发挥所长,培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积极与外界建立互惠合作关系,如社区特殊学校、社会机构、政府机构(消防局和图书馆)、社区组织(草山生态文史联盟)等,旨在将学习落实在社区生活之中。

3.开发本土化特色课程

(1)统整学校各科知识规划主题

美国学者Fertman,White&White提出,要统整各科知识来规划主题性的服务―学习活动(如下图)[5]的理念,对台湾中小学服务―学习课程的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题性的服务―学习活动即指围绕某个社会主题所设置的、整合各科知识的课程,这种课程具有较强的整合性特点,不仅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还帮助他们将各科所学知识实现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仍以北埔国小“圆桌武士”(关怀社区养护机构)服务―学习活动为例。这一主题运用九年一贯各领域知识和技能,包括语文领域(自我介绍和朗诵)、艺术与人文领域(做卡片和歌唱)、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擦乳液、按摩等保健活动)、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校园绿化)的内容,旨在提升学生在这四个领域的技能应用能力,体会知识的实用性,极大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热情。

(2)整合社区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

台湾中小学在汲取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校本课程,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学习课程,希望通过服务―学习的开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社会参与态度,增加其对社会、对家园的关爱与担当。[6]

台湾中小学服务―学习课程的设计主张利用社区资源并结合社区需求,充分考虑学校所在社区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文化特色,与社区服务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台中市东山国中与当地农会合办“2010年东山咖啡节”,宣传并推广本地农产品。同时,配合东山平埔族文化“吉贝耍夜祭”,将宣传“吉贝耍文化”作为课程主题。此外,台湾中小学还特别强调在既有的校本课程基础上设计服务―学习课程,整合学生已有的服务经验和相关知识,形成属于学校自身独具一格的服务―学习课程。

4.重视反思的连结作用

服务―学习有效联接了校内与校外,使学生思想形态化的知识经历社会实践的检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素质。这一过程的成型始终伴随着深切的反思,正是通过反思,才有了知识向现实的转化以及现实需求进入学校课程的可能。[7]

台湾中小学在推动服务―学习过程别重视反思环节,为使学生能够通过反思获得更为完整的学习,中小学校特意邀请服务机构或社区督导协助学生进行反思。不仅如此,为了确保参与反思活动的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获得即时回馈,校方会增派人员来分组带领反思活动,并提供相关的反思教材,如相关书籍、资讯设备等。在微观层面,教师指导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进行结构化反思。所谓结构化反思,指反思活动有清楚的目标,反思的内容与服务经验相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审视自身在服务过程中的收获。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主要运用大卫・克尔伯(David Kolb)经验学习周期理论,制定反思回馈记录表或服务日志作为学生的作业:What?(我做了哪些事?)So What?(这些服务带给我的主要意义与学习有哪些?)Now What?(未来我将如何运用以上所学?)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结构化反思较为困难,所以教师便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设计符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认知能力的反思问题及活动。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无法用文字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图画配合口头说明的方式来表达服务感想。[8]

通过对台湾地区中小学服务―学习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以得知,大陆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应与学科课程相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体验教育价值,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实践与运用。在组织层面,还要政府及教育部门统整各方力量,形成良性互动,给予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支持,更好地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igmon,R. 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 in Service-Learning[M].SIGMON R,etal.The journey to service-learning.Washington,D.C.: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1996.

[2][3][8]国民中小学服务―学习教师手册[EB/OL].http://teach.eje.edu.tw/,2015-05-10.

[4]教育部国民及学前教育署补助国民中小学服务学习计划[EB/OL].http://edu.law.moe.gov.tw/,2015-05-13.

[5]Fertman,C.I.,White, G.P.&White, L.J .Service learning in the middle school:Building a culture of service[M]. 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1996.

[6][7]李薇薇.台湾高校服务―学习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上一篇:一本让你找到成长样子的好书 下一篇:做幸福的点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