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创业教育初探

时间:2022-08-25 08:19:32

台湾地区创业教育初探

【摘要】 台湾自从1998 年研华教育基金会开始办理第一届的“TiC100 科技创业竞赛”后,便开启了台湾的创业教育年代。本文从学校教育、政府组织和社会资源三个方面阐述台湾创业教育的推动机制,并以台湾推动创业教育的做法为鉴,从我国有限的创业教育资源找出优先投入的方案,以期更有效地协助青年提升创业能力。

【关键词】 台湾 创业教育 教育经济

20年前台湾曾列世界第11位出口地区,不仅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也创造了多项经济奇迹。而这些创造经济奇迹的企业主有许多如王永庆、郭台铭等人一样,并未受到大学教育或创业知能的训练,但他们却能成功建造庞大的“商业帝国”。在没有创业知能基础下进行创业的行为,所凭借的除了勇往直前、不怕挫折的创业精神外,这些创业者多半是在创业过程中自行摸索,从失败中累积经验。然而新经济时代来临,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将更激烈,创业者不再能只凭借热情与努力来应优质产品、高技术服务的市场需求,他们需要更积极的学习机制,以消除创业过程中常见的障碍与陷阱。

一、台湾地区创业教育概况

2002年GEM第一次将中国台湾资料收录于其年度报告中,所得整体创业指标排名相当落后,在创业家精神的总体评比方面也不及泰国的排名,从表1也可以看出台湾整体创业活动率并不高。但截至2008年,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所公布的国际竞争力评比中,台湾位于全球第13名,企业家创业精神则列为第3名以及中小企业活跃度第4名,可见台湾的创业活动竞争力已有了显著的进步。

目前台湾地区创业教育的推动分散于政府各部门、学校与 NPO,其内容为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社团、企业参访等。而开启台湾创业教育的创业比赛却多以科技为主,对于民生、文化事业等着墨不多。这或许与目前台湾以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氛围有关,然而在逐渐强调以文化为经济发展基础元素之际,将更多的文、法、艺术等领域的学生纳入创业教育对象,进行跨领域的技能整合,配合创业课程与专长训练,对创业能力的提升有极大帮助。

二、学校教育情况

在创业相关课程进入台湾校园之前,商业管理及工业管理科系培育了不少的企业主,但在科技不断创新的年代里,创业模式的变化异常迅速,传统工学院及商学院的教育方式已不足以满足青年的需求。

政大科管所在1998年开始办理“科技创业管理学程”,随后中山大学、台湾大学、元智大学也相继开设了跨领域创业课程,培育创业人才;位于花莲的东华大学也自2003年起开办相关课程,创业学习风潮自此在校园内开展起来。依“青年辅导委员会”2007年12月委托调查研究结果,至2007年底,台湾地区有开设创业相关课程的大专院校至少73所,与赵平宜2003年的调查研究相比较已有大幅的上升。

另外,2003年政治大学、中山大学、交通大学三校与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合作“科技创业管理学程暨MBA双学位”计划,学生经遴选后,可至华盛顿大学修习九个月的课,除在华大上课外,还须参加华大的创业竞赛,亲身体验台湾与美国的创业经验,透过这种“内外双修”方式,可在三年内取得国内硕士与美国西雅图大学企管硕士(MBA)等两个学位,这也是台湾大学首度推出的EMBA双硕士课程,后又有长庚大学加入计划。

相较于美国主要大学的创业管理教育课程,台湾目前多数是在课程中借重模拟竞赛或是鼓励学生参与创业竞赛活动,强调由模拟真实的环境培养创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在创业精神方面则以聘请业界创业成功者至课堂中演讲或授课,以提升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政府组织情况

在政府部会中最早从事创业辅导工作的为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1968年开始),2008年8月止已累计辅导2万3千多家公司,3万多位青年获得贷款,贷出的创业资金金额达270余亿元,创造了近15万个就业机会,对台湾的经济贡献有一定的绩效。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与经济环境的变迁,青年创业辅导业务也随之调整。创业教育推广工作从2003年开始进行,并从创业竞赛及推动大专院校创业周活动着手,至2005年,以“青少年创业教育育成计划”为核心,将创业基本知能授课、创业竞赛、校园创业社团、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创业教育循环,但受预算经费影响,经营规模不大。

2006年台湾当局青辅会、教育部、经济部、劳委会等部会共同召开的“台湾地区青年人力资源发展会议”中,特别将青年创业力的培养列为会议主轴之一,各学者专家也对创业力培育从校园开始给予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执行方向。分析目前与创业力提升相关的教育政策,概述如下。

第一,为了强化学生具有创新及创意能力,行政院于2006年10月核定实施《2015年经济发展愿景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之《产业人力套案》,分别在子计划《活化高等教育学制弹性》、《扩大产业专班培育计划》的强化与新增措施中,推动“新开设跨领域学位学程/学分学程,建立弹性多元学制”、“加强学校教师与产业专业师资合作授课,以及创意、科际整合、人际合作等相关通识教育课(学)程,切合职场需求”等相关措施,促使大专院校建立弹性多元学制以应对产业及社会需求,藉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但计划内容仍多偏个人就业技能的强化,对创业力的提升并未强调。

第二,中小企业处2007年提出的“产学合作育成加值计划―创新创业加值”则呼应2007年青辅会《青年就业促进方案》中所提的策略四:强化大专院校之创业教育,以培育青年创业力,鼓励创业家精神;策略七:建构青年创业之有效辅导机制与友善环境。但其计划内容主要重点为加强育成中心的转型精进及产学合作育成加值的新做法,对于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投入并无着墨。

第三,国科会有部分关于创业的计划,是透过《小产学》、《大产学》及《数位产学》与学校合作,从学生在学期间在教授带领下即能涉及应用型的研究,但内容多偏科技。而教育部的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则多偏专业人才培育、技术的研发及转移。以上的产学合作在创业力的培育仍较薄弱。

第四,2007年台湾当局教育部委托国际创新创业协会办理 Global-TIC“重点领域全球双向专业实习”所规划的国际创新事业学程,以提升国内青年的国际竞争力与适应力,强化大学院校学生进入职场发展时所需的核心知能,及未来开创新事业时所必备的能力,并成为吸引海外优秀青年来台进行实(研)习的优质学习条件,主要合作对象为大专院校,共同规划开设《国际创新事业学程》,并开发在线教材与师资培训,目前有5所学校于96学年下学期开始其创新事业相关课程,另外有13所学校将于下学年开课。这是目前与提升青年创业力较直接相关的创业教育政策。

台湾当局各部会以往各自推动的“产学合作”、“创业育成”虽有成效,但资源分散;2007年行政院政务委员林逢庆召开《产学合作副首长会议》,邀集国科会、教育部及经济部组成产学合作跨部会工作小组,并于2008年成立整合型产学合作推动计划办公室,推动跨部会的整合型产学合作推动计划,希望在4年内能达成“倍增大学校院开创智财移转收入、学校来自企业研发经费、学校孕育新创企业家数”的策略目标。

教育部于2008年开始推动《大学校院产学合作绩效激励方案》,鼓励学校做校内资源整合及校园文化的调整,包含如学校教授晋升等制度,研发、技转、育成等的整合,以及专业人员的引进、师生创业、教师借调及校务基金投资策略等校园文化的改变等,希望协助学校做一个整体制度的设计,让学校与产业界有机地联结,2008、2009年将各评选5―6所学校补助3年,协助学校产学合作机制、文化的建构。

四、社会资源状况

1、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

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是培育创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摇篮,自1996年起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即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藉由建立蓬勃的创新与创业机制,以扶植更多健全且具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目前台湾地区的育成中心经营主体主要以大学院校为主,也鼓励民间及财团法人资源投入育成产业,以期整合学校型、法人型、政府型及民间型育成中心的专长特性与资源优势,提供中小企业从创意、创新到创业过程的完整的育成服务。同时,也期望育成中心能在知识管理、智财加值、资源整合三个方面,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并朝育成精英化、专业化、国际化与外部服务化的方向前进。

截至2006年底,台湾育成中心设立已逾95所,培育逾2500家育成企业,所诱发的投增资金额超过400亿元,且有35家育成陆续上市。

2、非政府组织

目前台湾以竞赛方式培育青年创业能力的非政府组织有:研华文教基金会举办的TiC100创业竞赛、台湾工业银行的We Win创业大赛以及时代基金会的国际青年创业领袖计划YEF,这些竞赛提供不少的创业基金或奖金,鼓励有创业意愿的优秀青年实践创业梦想。

这些竞赛透过创业知能课程、创业网络经验分享、业师引导、创业发源地参访等活动,鼓励团队资源合作,展现产品及技术创意,希望达到培育青年创业家、辅助具有潜力的企业设立、发展及活化社会、开发创新精神的目的。

另外还有由青辅会辅导成立的台湾青年创业协会总会也提供创业知识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藉以达到培育创业人才的目的。

3、中介组织

创司的创投基金对创业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是以“助人兴业“为目的,协助新兴产业及企业的创设与重建,并整合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士共同合作,让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得以顺利成长。

在美国,所谓的创投家(venture capitalist)通常具有技术、管理或财务等丰富经验,对创业者的创业知能协助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而台湾是在1984年由施振荣先生创设宏大创投开始正式有创司的成立,与美国大约相差了三十几年。当时宏大创投虽身先士卒,然而并未大鸣大放,反倒是长期进行产业投资的中华开发信托公司(现改制为中华开发工业银行)、中国信托公司及交通银行成为投资市场的主角。财政部后来又把短期投资及长期投资分开,只能选择其一,因此中国信托公司当时退出长期投资市场,而中华开发信托公司后与交通银行并称投资界双雄,至今全台湾所有创投界人才大半出自这两个机构,对台湾企业的贡献颇大。

胡建中在《台湾创业人才培育机制》研究中归纳分析,除了如上所述的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外,提供创业贷款的商业银行等中介组织也是提供创业教育的单位。

此外,2007年若水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与商业周刊合作举办的“社会企业创业大赛”,则是以全民创业为口号,企图激发社会大众对社会企业的了解,并进一步成为社会企业的顾客、伙伴或投资者。这项竞赛计划在3年内拿出至少新台币1亿元,投资大众创办社会企业。不分名次评选出5个优胜队伍,由若水提供每队新台币500万的创业资金,未来视资金需求和营运状况可能加码。

五、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

1、学校教育

目前大学里的创业课程质量虽比过去有所提高,但仍缺乏与实务的连接,而职业教育体系中建教合作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因此建议学校未来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可以将“企业实习”列为进修学分。而专业师资的培育与选拔更是刻不容缓,在专业创业教育师资体系尚未建立之前,可以先仿效台湾采用具有实务经验的创业风险投资家、创业家、实业家和初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传授创业心得或以创业失败案例作为教材,让学生获得经验。

同时,高校创业教育应往下扎根,普及创业意识。目前在一般人心中仍以学历衡量成就的观念下,职业教育较不受重视,因此要从小学推动创业教育可能较容易产生阻碍,所以应逐步从高中、初中往下扎根,于寒暑期举办创业学习营队,而在大学中则应跨越系、院,发展整合性的创业知识教育。

2、政府组织

一方面,应降低政策性贷款利率及放宽贷款条件,另一方面,外事权统一的政府执行单位应减少资源重置的活动举办,制定原则性、方向性的创业教育政策,以法规松绑或奖励性法规鼓励民间或学校协助青年创业知识的学习,将创业教育相关经费集中运用。台湾的青辅会即是由政府设立专责单位,辅导创司,再由创司辅导创业者,如此不仅可以让政府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更提供了创司、NGO等中介组织发挥专业的空间。

3、社会资源

政府应更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创业的社会氛围,除了从创业教育提供创业意识的启发、知能学习的作用外,更应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创造建全的创业文化氛围,让校园内部与社会外部形成紧密的合作联系网络,如此才能鼓励青年提升创业兴趣,进而勇于创业,并达到创业型社会的目标。同时,社会资源的支持体系优先于政府单位及学校教育,因此建议未来政府在制定创业教育相关政策时,应先考虑从社会资源方面制定鼓励措施或法规松绑。如恢复创投业租税抵减优惠,创业投资在初期几年几乎没有盈余分配,租税优惠对投资创投具有很大的诱因。因此建议有条件地恢复创投租税抵减优惠,或其他鼓励措施,以充裕市场资金。另外,商业银行的创业贷款条件、NGO的创业知能推广等都是使创业环境更健全的重要因素。

4、创业计划大赛

台湾最早引进创业竞赛的是1998年,由研华教育基金会开始办理第一届的“TiC100科技创业竞赛“,这项竞赛不仅是台湾创业竞赛的滥觞,同时也开启了台湾的创业教育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高校创业计划大赛的专业性和影响力逐渐增大。

台湾地区的创业计划竞赛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所举办的比赛,如台湾工业银行的“We Win创业大赛”、经济部的“国家新创事业奖”、青辅会的“青少年创业计划竞赛”;第二类是大学举办的比赛,如逢甲大学的“商圈创业竞赛”,连接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学生,透过产、官、学、研界的资源投入与经验传承,体验全领域创新创业的真实情景,并经由创业教育发展中心投资合作,实现学生创业梦想;第三类是企业公司举办的比赛,如2003年安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主板ATCC台湾大专院校商业个案大赛采取“企业出题,学生作答”的形式,旨在创造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与企业有一次深入沟通的机会。高雄捷运公司于2004年举办的“捷运启动创意生活创业个案竞赛”,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作为计划执行的核心,提供参与各校若干共同课程,协调参与学校共同教学事项,并建立学习网站,开放给各校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 温肇东、陈碧芬:栽一颗创业种籽[M].台北:商智文化出版社,2003.

[2] 经济部:2003中小企业白皮书[R].台北:经济部中小企业处,2003.

[3] 胡建中:台湾创业人才培育机制之研究[D].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2006.

[4] 赵平宜:九十二年度青年创业教育相关专题研究[R].台北: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2003.

上一篇: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比较分析 下一篇: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功能定位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