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教材中思维训练因素的挖掘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4 10:06:21

试谈教材中思维训练因素的挖掘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思维能力是人各种能力的核心,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学向来是离不开思维训练的,在语文教材中充分挖掘思维训练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训练;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98-01

思维能力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学向来是离不开思维训练的,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维训练因素,不断研究,加强实践,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从课文题目入手挖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课文题目是学生审视课文的"窗口"。从题目入手,启发学生探索文章的思路,是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的有效途径。如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首先,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题目,并从课文题目中去发问:﹙1﹚"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2﹚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土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这是启发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与掌握脉络结构的主要线索。再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在课文导入环节,可以先请学生说说对"亲人"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提出: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这样就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积极而主动地学习。

2.从语文教材中的联系入手挖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1从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如《青山不老》这一课的最后一句话:"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抓住这一句,引导学生反观前文:青山为什么不会老?"青山不老"的含义是什么?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学生在读课文时,围绕提示的中心句进行读、思、画、议,理解作者的感悟和中心句的含义,明白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2.2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反映事物间的各种联系是通过词句反映出来的,体现了一定的思维逻辑性。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联系,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对教材提供的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使这些联系融为一体,给学生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如教学《詹天佑》,可从课文间的重点句切入进行思维训练,"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这一句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句,给学生设置这样的几个问题: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这样,激发学生主动钻研语言文字,积极探求问题和答案,通过读议,解读,读评,理解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从语文教材中的重点或关键词句入手挖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1抓课文重点,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围绕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落花生》一文重点是理解父亲说的"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之后,可先引导学生思考:花生有哪些好处?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通过让学生进行比较来体会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再让学生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通过比较、感悟,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学精读课文时,还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唯一的听众》一课中"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这句话是很关键的句子,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把握,教师要把主动权更多地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2抓课文补白,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小学生在理解问题时往往习惯于生搬硬套缺乏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用补白填空来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如《穷人》一课,课文结尾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孩子的心,给孩子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针对这些问题,我鼓励学生大胆展开联想,续写《穷人》,以此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4.从教材中的质疑入手挖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使学生去探索。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书本。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发挥求异思维的具体表现。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被称为经典之笔,对话内容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把两人的对话找出来,进行分角色朗读,再边读边议论:每次对话时,他俩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是什么表情,可能会怎么做,还可想象一下当时帐内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里立了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在议论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爆发出智慧的火花。

求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探究答案、结论的多维性。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在学生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精神和习惯,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我们语文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用适当的创造性教学形式、创造性教学方法、创造性教学语言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做好汉语教学工作 下一篇:浅谈作文训练中的多思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