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

时间:2022-09-24 08:55:10

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厚、阅读能力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从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让学生有书可读,开展相应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乐于读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形成志趣等方面,表述了激发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愚见。

【关键词】激发 课外阅读 兴趣 志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40-02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事实上,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资源极为有限,阅读能力、阅读兴趣普遍不高。那么,如何来激发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一、丰富阅读资源,让学生有书可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阅读,必须要有阅读材料,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要有阅读素材。不断开发阅读素材,让学生有书可读。从调查看,农村学生阅读的书本材料极少,大部分学生的阅读书本材料仅仅是《学语文》、《同步作文》等,一两本课外书籍根本不能满足学生若渴的求知欲,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匮乏的原因可见一斑。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这些途径让学生“有书可读”:

一方面,学校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建立图书室,不断添置书籍。学校抽出专用经费,添置图书,为图书室充实内容,努力为孩子创造出阅读条件。另一方面,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自愿捐书,假如每个学生能捐1本书,那么40人的班级就有40本书供全班同学共享。第三,利用优势资源,开发阅读素材。尽管我们没有整齐的街道,辉煌的灯火,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但良好的阅读素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青山绿水,荷色田园,这些洗尽铅华的资源无不成为城市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阅读素材。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能发现这些优势材料,并能阅读它。如春天来了,让孩子们到大自然这本无字书中去阅读,去体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去感受春光无限,去发现美,他们一定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以活动为载体,促成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

(一)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形式多样的读书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生年龄小,表现欲、好胜心强,组织开展多形式的交流、竞赛活动,既能激发出他们的阅读兴趣,又能及时检查阅读效果,便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每周的“课外阅读之星”、每月的“课外阅读小能手”、每期的“课外阅读最佳个人”、“故事大王”等评比,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自办手抄报,展示课外阅读成果。阅读最重要的是感受和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手抄报等活动将这种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进行交流,从中获取快乐,从而对课外阅读产生乐趣。

(三)开展“四会”,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风气。所谓“四会”,即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好书推荐会。由于学生最爱听故事、讲故事,也最爱读故事书,所以我都要利用作文课、早读课或晨会、周会,举行一两次故事会。往往一经发动,学生纷纷报名参加。大家都争先把自己从课外读物中学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有时他们还会采取分角色表演的方式讲故事,使活动趣味无穷。“佳作欣赏会”一般采取音像结合的办法进行佳作欣赏,即一面欣赏佳作的朗读录音,一面看展现作品情景的有关图片或投影,让大家从佳作欣赏中获得教益。让学生做好阅读成长笔记,记录自己课外阅读的书名,阅读篇目,写出内容梗概,摘抄好词佳句,写出阅读心得等,每周定期在全班内交流读书心得。定期举行好书推荐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由教师或学生相互之间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当前阅读的书籍,并要说出包括好书的内容、背景、作者等相关的推荐原因,然后确定推荐指数,学生根据推荐原因、推荐指数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

(四)学校还可创办儿童文学社。发展优秀课外阅读分子入社,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积极办好社刊。通过社刊指点读书方法,推荐最新书目发表学生优秀习作作,交流阅读感想,展示阅读成果。在校内黑板报、宣传橱窗中开辟读书知识专栏,教室内布置名人读书名言,为学生营造理想的人文化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在这浓烈的读书气氛中耳濡目染,深得其益。

三、建立激趣评价机制,使学生对课外阅读形成志趣

评价是在特定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某种属性所做的价值判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

(一)采取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参与评定过程,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小学生受认知能力的限制,难以正确地评价自己,为了防止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茫然感,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作评价。教育心理学中的“期望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期望会贯穿于言行之中,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建立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机制。“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小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在学生课外阅读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课外阅读的信心。

(三)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时一定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

学生在评价中逐渐树立了信心,真正感受到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了快乐,于是就会自觉地、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并形成志趣,长期坚持下去。

四、利用原有兴趣迁移,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乐趣

兴趣的迁移是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对它也产生兴趣。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快乐。比如利用感恩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学生获得了重要的情感体验后,对亲情、友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时让学生去搜集有关亲情、友情的书籍来读,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定会得到激发。

上一篇:开拓一片蓝天,让学生爱上作文 下一篇: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应强化体验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