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词义扩大和语义组合问题

时间:2022-09-24 08:47:16

“绿色”的词义扩大和语义组合问题

摘要:词义新变是语言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绿色”作为一个复合词,近年来逐渐由单一的颜色词,走向了表环保、健康和与生命相关等含义,词义扩大。在用法上也呈现出直接与各类名词、动词搭配的变化。本文就主要探索“绿色”词义的扩大和组合的限制性,从而揭示出这一词语使用的新奇与独特之处。

关键词:“绿色”绿色+名词绿色+动词语义泛化组合限制性

一、引言

词义是不断发展的,“绿色”在汉语颜色词中一直处于一个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频频以各种转喻义与其他词语复合而产生新词,如“绿色通道”、“绿色能源”、“绿色殡葬”、“绿色消费”等,在这些词语中,“绿色”逐渐摒弃了它表示颜色的基本义,而走向各种引申义。与此同时,在用法上也发生了变化。

二、“绿色”词语新用法

关于“绿色”的本义,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蓝色和黄色颜料混合即呈现这种颜色(《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绿色”是一个颜色词,这个词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就出现了大众化活用的倾向,在用法上出现了许多新变:

1.绿色+名词

(1)绿色食品离我们有多远(《质量指南》2002年第2期)

(2)全市建立了“发热病人绿色通道”,果断处置疫情,设立了15家非典病人定点医院。(《人民日报》2003年5月16日)

(3)一些资金雄厚的上市公司理应开发纺织绿色产品,只有这样,面对出口的“绿色壁垒”才能打破。(《新闻晚报》2003年7月25日)

(4)该联盟的负责人表示,青少年绿色网络的建设还缺乏企业参与。(“东方早报网”,2004年12月9日)

从上述各例可以看出,“绿色”已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且从其所表达的含义可以看出,“绿色”已由颜色意义广泛转用为表示健康如(1)(4)、环保如(3)和生命如(2)等几种含义,意义上发生了转喻。这些词义均是在“绿色”本义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深层认知义,是以“绿色”本义为基础、而又超越本义的,在历史、心理、文化等影响下产生的引申义。

色彩是客观事物的重要属性之一,“绿色”附着后的新词语是新词新义产生的源泉,而这些由“绿色”限定的名词性词语,逐渐超出对事物本身颜色的界定,而走向对事物属性和特点的描述与限定。如:

绿色食品:未被环境污染、食用安全营养的食品。(亢世勇《新词语大词典》2003年版,以下简称《新》)

绿色能源:指来自植物的能量物质,不污染环境的能源。(《新》)

绿色包装:指卫生的、健康的包装。(《新》)

绿色通道:指医疗、交通运输等部门设置的手续简便、安全快捷的通道;泛指简便、安全、快捷的途径的渠道。(《新》)

绿色金库:喻指森林及其相关产业。(《新》)

由以上词语释义可以看出,除少数词与事物的颜色直接相关外,其余均突破了绿色的本义,而走向由人们看到“绿色”时所自然而然联想到的有关环境、生命和希望等的含义。概括起来,“绿色”在经过词义扩张后,主要有以下几种词义:①生态的、自然环境的;②环保、无污染的;③可持续利用或发展的;④健康、安全的;⑤生命的;⑥森林、林业。

以上词语也充分说明了“绿色”作为词素,它的几种扩张义是最具构词能力的。而这种本义和扩张义在构词量上的悬殊,也可以印证符淮青在《词义和构成它的语素义的关系》中提出的语素共义、语素变义之间关系的观点。正是语素变义的活跃使得“绿色”一词能够与各类名词相搭配,从而使“绿色”词群呈现出超常组合的特征。

2.绿色+动词

“绿色+动词”组合,更能鲜明直观地体现出“绿色”一词在语义扩张后的特征,例如:

(1)远山正英,创造中日“绿色往来”的“愚公”。 (新华网2004-03-12)

(2)一项得到联合国资助的绿色照明示范项目13日在上海正式启动。(“东方早报网”,2004-07-27)

(3)人民日报:广西工业实现绿色升级。(《人民日报》2011-2-24)

(4)千尺推出绿色下载工具 解决手机恶意扣费。(“中关村在线”2011-3-25)

以上各例中的“绿色”短语,既有名动兼类又有纯谓词类,且不难发现,这种谓词性成分的组合正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这是因为这类动词短语与“绿色+名词”类短语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组合上也更为形象和生动。这类短语生成后,既给动词本身增加了新义,也给原来的动词词义增添了更为突出的感彩。同时“绿色”在词语中,词义扩张性也体现得更为清晰,例如:

绿色设计:指卫生的、健康的、资源可回收的各种设计。(《新》)

绿色消费:指不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新》)

绿色安葬:以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安葬死者。主要指生态葬,与传统的建墓竖碑式的安葬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新》)

绿色管理:把环境保护观念纳入企业经营决策之中的一种管理方式。(《新》)

以上多强调“绿色”引申后的含义,用于表达一种行为方式是符合环保要求、健康的或安全卫生的。于六种引申义中又侧重于使用前四种,这与前几种词义更丰富、更具构词能力有关。同时也说明“绿色+动词”类短语在“绿色”新义的指示上更为专一,“绿色”能广泛附加在这些动词前构成新词,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表达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习用。

“语言是个开放的运动符号系统,存在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类化现象。”[1]词语能产的直接动力是类推,而这种类推是以语义泛化为支撑的。所谓语义泛化,是指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到自己的指称范围。[2]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绿色”只有一个义项,而从上面的“绿色”词族(“绿色+名词”和“绿色+动词”)中可以看出,“绿色”已广泛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活等许多领域,这显然是一个义项无法包容的。所以说,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变化中,“绿色”的词义已经发生了相当程度的泛化,由语义泛化和结构类推的相互作用,使词义本身的演变加快。

三、“绿色+X”组合的限制性

“绿色+名词”和“绿色+动词”的结构方式,可以鲜明地体现出“绿色”词义的变异性、扩张性和能产性。但是这种能产性是不是无限的呢?下面就来讨论一下“绿色” 词语组合的限制性问题。

“绿色+名词”与“绿色+动词”形式被广泛使用后,在形式上与语义上均开始为人们所接纳,成为一种较为固定和合理的表达法,进而被纳入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广泛运用于各种领域。但这一表达法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够适用于所有的词语,因而在组合上是具有限制性的。如:

“绿色+名词”类:

“绿色工作”、“绿色煤炭”、“绿色能力”、 “绿色感受”、“绿色面包”、“绿色命令”……

“绿色+动词”类:

“绿色打扫”、“绿色绘画”、“绿色引用”、“绿色增强”、“绿色投放”、“绿色办理”……

“绿色+其它词性”类:

“绿色可爱”、“绿色坚决地”

(表示下方例子是错误组合)

上述各例中的“绿色”均不能跟词语相搭配,因为它既受到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惯用法的制约,同时也受到正确语义条件的限制。语义通顺是一词语或句子能够成立的前提条件,而“绿色”与这些词语之间不能形成语义关系,因而构不成上述短语。这种搭配法也是未曾得到人们认可的,同时,反映社会新思想、新动向的“绿色”新词语组合,其组合关系是建立在人们新的实践成果出现,词义因此得到扩充的基础上的。没有人们的实践成果做基础,凭空捏造出的“绿色+词语”的搭配是不符合实际的。无论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从人们实际交往和生活的角度,都是不可能轻易产生的。

四、“绿色”与其他颜色词比较

一些其他的颜色词语,如红色、黄色、紫色、黑色等,它们在语义上也常会呈现扩张性特征,这种扩张性与“绿色”的词义扩张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黑色幽默”、“白色谎言”、“黄色笑话”、“红色革命”……也都超越了词语本义,被注入了新的感彩,能够较含蓄、新颖地表达出人们的心声。这些新义及用法体现出一部分颜色词的某类共性,即能够通过词义的转喻表达出某种新的含义或感彩。

但它们在颜色词中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在语义扩张的用法上也仅止于此,而未像“绿色”一样,出现广泛的词义泛化,能与各类名、动词相搭配。例如我们通常不会说红色食品、黑色能源、紫色生产、蓝色出行等。另外,这些颜色词语较多地与抽象名词搭配,仅用在固定结构下传递出几种很有限的意义,与“绿色”词义的丰富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五、结语

“新词新义是新事物新思想产生的反映,也是社会生活变化的反映。”[3]“绿色”词族的生成,正是时代变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映,陈寅恪先生曾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为一部文化史”[4](P255)。而透过发掘“绿色”一词语的灵活运用,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二十一世纪,及语言跟随社会进步不断发展、演变的面貌。同时,这其中一些尚未生产使用的词语,也可能会成为我们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注释:

[1]胡习之:《辞规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2][3]周国祥:《流行语“绿色X”词族探微》,语文建设,2003年,第8期。

[4]姚淦铭:《汉字心理学》,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文献:

[1]周国祥.流行语“绿色X”词族探微[J].语文建设,2003,(8).

[2]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符淮青.词义和构成它的语素义的关系[J].辞书研究,1981,(3).

[4]周一民.新词新义的收录与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2003,(4).

[5]亢世勇,刘海润.新词语大词典(1978-2002)[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李华云南宁广西大学文学院530004;连辉河南省新乡医学院453003)

上一篇:汉民族意象思维及其流失 下一篇:闻喜方言与婚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