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24 08:07:04

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调研报告

在浙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组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组织全国人大代表进行专题调研的要求,2007年7月中旬,我们20位在浙全国人大代表赴宁波市、舟山市就“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工作与成效

浙江省拥有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6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全国海岸总长的21%,其中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海岸线为471千米,在全国乃至世界罕见;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0%以上。舟山渔场作为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的集中产区。全省沿海有40多处联合国、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港、渔、景、油、涂、能”等海洋资源得天独厚,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保障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的战略构想;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3年又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编制《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6月,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加快建设港航强省”。这些都有力促进了全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海洋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出385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居全国第三,海洋经济已占全省GDP的8%以上。海洋渔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海洋二、三产业发展迅猛,大石化、大能源、大船舶、大钢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海洋高新产业得到快速提升。以港口运输、海洋旅游和海洋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异军突起。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全省沿海港口体系逐步完善。去年全省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达5.1亿吨,居全国第2;集装箱吞吐量达747万标箱,居全国第4。其中宁波一舟山港吞吐量为4.1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710万标箱,分别增长16.3%和35%。海洋旅游成为海洋经济的一大亮点,2006年全省海洋旅游总收入达858亿元,增长24%。

二是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在“十五”投入建设的基础上,“十一五”规划初步安排沿海和海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总投资达3000多亿元。“三大对接工程”进展顺利,温州半岛工程灵霓北堤已投入使用,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将分别于2008年上半年和2008年年底建成通车。港口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万吨级以上泊位共98个(其中去年新建17个)。装机总规模1380万千瓦的6座沿海电厂陆续建成投产。全省20项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中,有14项位于环杭州湾和沿海地区。今年省政府还决定用5年时间,陆续安排36亿元资金用于沿海标准化渔港建设,力争使全省95%以上海洋捕捞渔船能够就近安全避风。

三是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宁波一舟山港名称已于2006年正式启用,两港整合工作稳步推进,优势效应初步显现。岸线使用方面加强规划管理,重点保障深水深用,合理配置。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作为全国试点省份,率先开展高滩围涂试点工作。全省海水淡化规模已跃居全国前列,国家海水利用示范区(海岛)落户舟山,全国最大的3.5万吨/日海水淡化装置在玉环华能电厂建成投产。至去年底,浙江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厂13座,海水淡化总量达到5万吨/日。沿海能源、石化等行业直接利用海水每年在100亿吨以上。

四是海域管理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认真贯彻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依法管海工作不断深入。全省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建设基本完成;海域使用权证和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施;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初步建立全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和赤潮、风暴潮预警预报应急机制;实施《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海洋增养殖区、生态敏感区、滨海旅游区环境监测,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海洋执法监察队伍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在开展“海盾”行动、打击非法用海、促进依法用海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海洋经济质量效率不高。尽管海洋经济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目前海洋开发粗放,资源集约化利用率不高。浙江因靠近国际航道,又是国防前哨,全省内海海域已被各类公共用海(主要是公共航道、锚地、码头、海底管线和军事用海等)占去大部,可持续发展压力很大。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脆弱性与海洋经济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

二是海洋科技人才不足,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浙江涉海的大院大所较少,海洋管理、海洋经济等方面的人才还跟不上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作为重点发展的船舶修造业受到技术人才、配套产业滞后的制约,在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风力发电、海洋能开发、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中,科技投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相对薄弱。

三是海洋灾害频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我省位临东南沿海,受台风灾害影响的次数越来越多,强度也越来越大。近岸海域海水污染逐年加重,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分列全国沿海省市第二、四位,石油类污染程度列第四位,有毒有害赤潮和多藻种赤潮并发趋势明显上升。全省海洋灾害和生态环境已处于高度敏感时期。

四是渔业形势不容乐观,渔民生产生活保障亟待加强。由于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空间不断缩小;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海洋捕捞马力逐渐向大渔民股东手中集中,出现少数“渔民寡头”垄断多数渔业资源的情况;“贸易绿色壁垒”加剧水产品市场竞争压力,渔民生存、生产、生活矛盾凸现;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及社会保障任务艰巨。

五是现行海洋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发展集约型海洋经济的矛盾日趋突出。宁波―舟山港口―体化建设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不少体制性困难,如何整合温州、台州、嘉兴等地的港口资源,完善全省港口布局体系和集疏运网络,形成新的海洋交通运输优势,提升全省港口综合竞争能力;如何进一步理顺海洋管理体制、完善机构设置等方面,还有不少难题需要研究解决。

二、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前景

总体上看,浙江省陆域面积较小,陆域资源相对匮乏,人口密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因此,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不仅可以为浙江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资源,而且可以有效缓解浙江省陆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压力,突破煤、电、油、运和土地、水资源紧缺等要素制约,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一是充分利用浙江深水港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航运业。海洋运输业具有投资省、能耗小、污染轻、占地少、运价廉运能大、社会效益高等特点。加快形成以宁波一舟山深水港为枢纽,温州.嘉兴、台州港为骨干,各类中小港口配套的沿海港口体系和现代物流系统,开发大港口、建设大通道、发展大物流,有利于共同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口的分工优势,提升浙江港口航运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

二是充分依托深水港的便利条件,加快发展新型临港工业。浙江省依托港口区位优势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下一步应重点抓好临港工业的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石化、能源、钢铁、船舶修造、建材、粮油、机械等大工业,把临港工业作为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重要抓手。同时,处理好发展与建设的关系,综合开发、综合配套、综合保护,充分发挥临港资源整体效应。注意岸线、土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的国内外知名的高端项目和先进制造业,切实加强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是充分发挥海洋渔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做大做强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渔业作为浙江省的传统基础产业,依然是全省上百万渔民的主要谋生手段,也是一个可以不断发展创新的产业。应按照“经济高效、技术密集、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基本要求,继续推进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是充分发挥浙江海洋旅游业的整体优势,进一步推进海洋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应突出浙江海洋文化特色,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着力抓好海上旅游和沿海陆域旅游、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功能和环境建设的整合,把浙江海岸打造成具有浙江特色的黄金旅游带。

五是充分发挥浙江海洋经济的产业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向海洋的延伸,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之一。应依托国家海洋二所、国家声学研究所、水处理中心、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科研院所,加快海洋新兴产业的深度研发。力争在海洋生物医药、功能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化工和工程材料、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利用、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领域取得新突破,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培养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产业。

三、关于加快发展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建议和意见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培育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客观要求,是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海洋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1、不断优化完善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宁波、舟山两市近几年海洋经济的总产出分别以年均25%、30%的速度递增,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加,特别是舟山2006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已占全市GDP比重的63%,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大的城市。实践证明,规划如何,举足轻重。在海洋经济方兴未艾、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着眼整体,长远规划,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2、建议将舟山作为全国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并列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舟山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市,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不仅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领域和桥头堡,同时对推进整个长三角地区发展乃至全国海洋经济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也至关重要。建议将舟山市整体作为国家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列入全国海洋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参照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给予大力扶持。

3、建议支持宁波―舟山港口保税区建设。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中的一个重大举措,目前品牌、规划已经统一,统一开发和统一管理正在积极推进。在两港一体化过程中,保税区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议国家在有关规划特别是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中作出战略性部署,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以利于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和区域海洋经济长期发展。

(二)健全和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1、加快海岛保护与开发管理立法步伐。按照现行法律体系,海岛管理只是陆地管理向海上的延伸。浙江是全国海岛最多的省份,海岛总数为全国的2/5,其中94%是无居民海岛,基本上由各相关部门依据各自部门的规定进行管理,缺乏综合管理机制。保护、利用好这些海岛,对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海上安全以及维护国家意义重大。建议国家加快海岛保护与开发管理的立法步伐。浙江省政府已经出台关于无居民海岛管理的规定,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

2、修改完善国家《海洋倾废管理条例》,扩大地方监管权限。现行的《海洋倾废管理条例》是1985年制定的,随着海洋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海洋倾废日益增多。由于审批权限大部分集中在国家层面,容易造成只审批、不监管,实际上也无法监管的情况,严重损害海洋生态环境。建议国家及时修改完善该条例,以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3、理清物权法中海域使用物权与渔业物权之间的关系和界限。物权法在用益物权一编中对海域物权和渔业物权同时作出规定,第四十六条规定:“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海域使用权受法律保护。”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上述法律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执行。如果使用海域进行养殖,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应当发海域使用权证,而渔业法规定也应发养殖证。由于物权法的上述规定,海域管理与渔业管理又分属两个部委管理,两部委都要求地方发使用证,这样地方各级海洋与渔业部门就无所适从,如果两证都发,就违反了一物不能设置二权的法律常理,必然造成日后权益纷争的隐患,也不利于培育二级市场流转,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为此,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调查研究。

4、建议修改《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1997年《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将滩涂围垦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谋划,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但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该条例也逐渐出现一些与国家法律和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与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和行政许可法中的规定有矛盾。为维护法制统一,有利于依法行政和海洋资源管理,建议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调查研究。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1、积极推进发展江海联运。实施江海联运是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大动脉,提升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促进长三角港口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浙江有丰富的深水岸线和港口资源,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港口条件,可为长江货物实现直达式的江海联运提供转载平台和便利条件。要实现直达式江海联运,必须突破“江海联运”的技术、政策制约,选择适当船型和适合的转运基地,为此建议:一是国家有关部委尤其是交通部,对江海联运船舶制定专门的规范要求,对职务船员、船上设施设备的配备重新制定相关标准;二是对江海联运的海区范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确定。

2、建议国家对地方造船企业进行扶持和政策研究。调研中了解到。浙江民营资本比较雄厚,对船舶修造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宁波、舟山正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修造船基地。但由于国家中长期船舶发展规划对大型造船企业和大型造船设施的界定(主要是船坞门径和龙门吊吨位)有严格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造船企业尤其是民营造船企业的发展。建议国家在执行这一规划时充分考虑浙江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适时将舟山、宁波地区船舶工业纳入全国总体规划布局,从政策上扶持地方及民营造船企业的发展。

3、重视渔民转业、转产的政策支持。一是加快建立海域使用、征用赔偿和补偿制度。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域、滩涂使用、征用范围越来越大,给渔民生产生活带来日益严重的影响。为维护传统渔民的基本权益,建议国家和省政府及早制定出台海域使用、征用赔偿和补偿有关制度和政策,并制定相关的赔偿、补偿标准。二是对撤离传统渔场的渔民给予经济补偿。建议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安排撤出传统渔场专业渔民的转产转业项目,用于对弃捕上岸而失业、待业及困难渔民的基本生活和就业培训补助。继续实行国内捕捞渔船报废补助政策,适当提高钢质渔船报废的补助标准;对没有享受报废渔船补助的转产转业渔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统一加强船舶管理,规范渔船交易,杜绝无证或证书不齐渔船的产生。三是进一步完善对“失海失渔”渔民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建设。妥善解决“失海失渔”渔民生活保障等后顾之忧,维护渔民基本权益,重视和关心渔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四)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进一步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据了解,目前全省海洋管理部门的综合定位、机构职能设置已不适应海洋经济发展和综合管理的需求。海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加强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统一协调和有效规范的监管。建议省里重视这一问题研究,理顺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升海洋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作用,提升省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规格和作用,为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工作服务。

2、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虽然浙江海域污染受长江来水影响较大,但浙江本省2006年陆域排海污染量比上年也有所加重,近岸海域已基本无一类海水,中度和严重污染面积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的77%。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我们建议:一是大力推进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积极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建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减少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生态的损害影响;加强陆海联动治理海洋污染,全面推进人海水系流域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大沿海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力度。二是实行重点海域人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以此指导协调沿岸工业布局和人海排污量的控制,并启动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补偿赔偿机制。三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和减灾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赤潮、风暴潮和重大海洋污损事故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理和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站点布设和预报能力建设,实行对重点海域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公开通报制度。四是建立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保护区域合作机制,开展陆海联动治理海洋环境。同时国家应当增加对东海海域和长江口赤潮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工作经费的投入。

3、建议国家和省里尽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近年来,随着长江、钱塘江、甬江沿岸经济的发展,东海海域污染日趋严重。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建议国家建立东海海域环保补偿机制和补偿基金,省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此基础上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恢复专用资金,专门用于海洋生态的保护与恢复,促进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五)大力加强海洋经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切实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1、强化海洋科研基础建设。根据浙江省大院大所较少的实际,省政府要加强与国家海洋局的联系,依托海洋二所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共同组建“浙江省海洋科学技求研究院”。大力支持浙江海洋学院以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调整为重点,逐步向建设浙江海洋大学发展;大力支持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高等院校加快发展涉海专业和建立海洋研究中心;同时借鉴浙江国际海运职业学院办学理念,不断提高职业技术的培训水平。形成多层次培育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方面人才的良性机制。

2、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能力强、勇于开拓进取的高素质科技队伍。重视和加强在职培训,采取优惠政策,以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加强与海洋科技人才比较丰富的国家海洋局系统的合作,构建科技人才流动渠道,加强科技人才和管理型干部互派挂职交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为地方海洋科技工作多作贡献。

3、以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科技比重。建设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以资产为纽带的产学研台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逐年加大科技兴海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海洋科技研发机构、海洋科技园区及科技示范区、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国家和省重点涉海实验室、中试基地,加强海洋高技术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

调研组召集人:汪晓村、粱 毅

成员:

王松林 吕士林 朱荫湄 任继长 苏增福

李露儿 杨国勋 吴作东 陈耀东 周晓光

胡济荣 候靖方 黄友源 蒋福弟 傅一鸣

楼忠福 蔡日省 潘守理

上一篇:浙江省人大农业和资源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生态... 下一篇: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