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视”不可挡

时间:2022-09-24 07:52:33

一个多月来,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好多。5月8日,佳木斯市“最美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勇救学生,双腿截肢;5月29日,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76秒,拯救24名乘客;6月3日,广州“托举哥”周冲勇救女童;6月5日,广州“凌志哥”救助路人;6月10日,深圳“最美的哥”李东英捡到500万元如数归还;6月11日,肇庆“托举哥”邓雄飞复制周冲的义举……

好人、义举、善行、感动、温暖……这些关键词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尤其让人难忘和感动的是几组现场视频,或令人震撼、敬佩,或让人牵挂、感激。正义的力量在生长,友爱的情感在涌动,带给我们心灵的感动: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温情与友爱,我们身边有一群善良、侠义的“好人”和“平民英雄”。

感谢媒体的呈现与传播,让“最美”的人和事及时、真切地走进公民和受众的视线。更要感谢那些手握相机、手机的现场记录者。他们多为非新闻职业的市民,却呈现了真实、精美、感人的现场;他们的记录虽不够专业,却弥足珍贵。

“最美司机”吴斌事迹的传播,得益于客车上的监控录像,它完整地记录了吴斌不幸受伤,以超常的毅力,沉着处置,规避车祸,拯救乘客生命的76秒经过。如果没有这段视频记录、呈现和传播,文字是无法还原这一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行为的,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远逊色于视频记录。

同样,网友的视频记录,也将“托举哥”周冲冒着生命危险、勇救儿童的惊险壮举呈现在全国电视和网络受众面前。

在阅读快餐化、碎片化的今天,新闻视频的视觉效应正在被倚重与放大。现场记录胜过精美的讲述。文字再生动,也有苍白之时,因为它缺少音像画面传感的直觉和信息传受的直接,难以保真地还原现场的动感与信息。

阅读时空被压缩,受众更多地选择“快捷”和“抢眼”的信息,试图快速进入,迅速离开,直截了当。受众喜欢更直接、更快捷的动感画面,更迅速地植入视觉细胞,还原真切的新闻“视界”。

基于当下的传播特点和受众偏好,媒体应主动顺“视”而为。全息、动感的视频将是吸引受众的有效手段,媒体应重视、引入和运用。电视、网络等媒体与视频天然契合,能运用自如。平面纸媒除进一步强化静态图片的视觉新闻外,还可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借用,通过视频截图,串起新闻架构,实现文字无法达到的传播效果。如有的纸媒通过一组现场视频截图,较好地收到了报道“最美司机”吴斌的效果。

传播,“视”不可挡,需要借“视”而上,重要的是借大众之“视”,借助草根记者、大众拍客的力量,尊重和善待他们,发动和团结他们,汇聚传播资源,提升传播质效。

上一篇:为什么日企在中国正走向衰落(下) 下一篇:亲历欧锦赛(之三):球迷是最大的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