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时间:2022-09-24 07:51:41

浅谈如何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摘 要]真实是新闻的基础,是新闻的灵魂。电视新闻应该如何表现真实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职责,本文从新闻内容真实意义、新闻失实的原因、如何确保新闻真实性等三个方面对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新闻

一、新闻真实性的意义

向公众传播真实、准确、客观的公正的新闻报道,是新闻媒体存在的理由和根据,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新闻报道必须如实地报道事情的真相,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尽管中外新闻学理论在“新闻”的定义上不尽一致,但是所有新闻的定义都离不开“事实”二字。

新闻的真实性是提高引导能力、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保证。真实是导向的基本前提,离开真实,导向就成了一句空话。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立在真实的新闻报道基础上的。建立在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基础上的舆论导向,必然是错误的导向。

新闻的真实性关于新闻媒体的权威及公信力。新闻媒体的力量源于社会公信力,在一个规范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的市场体系中,追求公信力无疑是媒体的核心。而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之一,就是该媒体新闻报道的质量,衡量报道质量的前提又离不开新闻的真实性。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真实性越来越受到冲击。一些媒体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放松了新闻职业道德,使得媒体应有的公信力受到损害。假新闻的炮制,使得媒体失去了受众的信任,同时也失去了市场和发展的基础,媒体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等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二、新闻失实的原因

新闻内容的真实,是第一位的真实。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报道中的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必须真实准确。

新闻失实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故意失实与技术性失实。

故意失实是指报道者为自己的利益而虚构情节,杜撰新闻。一些新闻工作者追逐经济利益的冲动,一些非职业的或不负责任的传媒从业者或许就受利益驱动,随意编造所谓“卖点”新闻,将真实性原则让位于所谓“轰动性”,胡编滥造,无中生有。

技术性失实,一般指报道者不存在故意弄虚作假的利益追求与主观动机,但由于采访不深入或未按编辑规则核实事件真相,而造成新闻不真实。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缺失。

在中外新闻史上,新闻失实现象不乏其例。近年来,随着各地新兴报道杂志的纷纷创刊,传统媒体的争相扩版,乃至“第四媒体”网络新闻传播容量上的巨大扩充,使稿件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各类虚假新闻的出笼也有了可乘之机。人民日报所办的网站《人民网》和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等,每年都要在年初评出上一年的“十大假新闻”,搜集了全国各媒体出现的虚假新闻。 从这些虚假新闻中我们发现,除了少量不良媒体为了追逐个人利益,故意歪曲事实、虚假报道,更多的因为随着传媒分工的细化,报道内容的深化,大量未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的人员进入新闻采编行业,他们中有部分人因新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缺乏,为新闻工作造成了各种隐患。纵观近几年的假新闻,其实有很多就是因为新闻工作者不知道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没有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而导致的。

三、如何防止假新闻的出现

1.从观念上加强学习,增强意识。从新闻实践来看,搞好新闻及防止假新闻的主要保证还是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闻素质高的新闻工作队伍。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及其新闻专业主义的教育乃是杜绝假新闻的关键。如果新闻工作一旦丧失道德价值,新闻一旦变成不真实的信息,它即刻便变成一种对社会无用的东西,就会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

新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学习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在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新闻工作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政治性强,责任重大。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连接党和群众的纽带,媒体肩负着上传下达的使命,承担着引导舆论的重任,媒体从业者要增强贴近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学习。要培养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及时更新文化知识。对传播的事实负责,对受众和社会也是对自己的名誉负责,这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前提。

2.从工作方法上要确保新闻报道真实。新闻事实离不开新闻素材,但是“材料”不等于“事实”。 要确保新闻的真实就是要注意新闻取材。一般来说记者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到的第一手资料,相对来说比较可靠。但是单纯靠记者的观察也会可能因个人偏见而影响观察准确性,在对客观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察和描述的过程中,人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会对事实和事实性质的判断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记者采访时,获取事件的参与者以及无利害关系的第三者提供第二手的新闻素材。新闻从业人员应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敬业精神,全面考察事实产生的背景和事实存在的环境,倾听不同的意见。 同时还要注意到权威部门进行取证,听取意见。同时也要注意对权威部门信息的核实,新闻工作者对任何信息源必须保持质疑精神,通过学习、实践、鉴别等多种途径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按照西方客观报道的要求,还必须有两个以上独立的消息源互相印证。这一点我国新闻工作者也应该尽量做到,使之成为确保新闻完全真实的一种规定,一项举措。

此外,新闻机构必须摆正经济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关系,公信力是新闻媒体生存的基础,如果新闻机构的失去公信力,那么它也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媒体公信力的打造和追求经济利益并不冲突。获取利益不能以失去受众为代价,要建立监督和惩戒机制,对假新闻要严肃处理,铲除根源。同时新闻机构应建立严密的审核流程,加强内部管理,层层把关,严守采编规范。发现嫌疑稿件,一律审核后再发。一旦发现已经刊出失实新闻,要及时更正、补救。

参考文献:

[1]高钢.《捍卫新闻真实》.《国际新闻界》,

2006(1).

[2]赵怀艳.《影响电视新闻真实感的因素》.

视听界,2005,(04).

[3]杨冰. 《 媒体的公信力与新闻的真实

性》.《青年记者》,2009(7).

[4]新疆广播电影电视局:《透视假新闻》.

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5]陈颖. 《浅谈“把关人”的把关意识》.编

辑之友,2002,(05).

上一篇:我国惩罚性制度及其缺陷及完善 下一篇:谈民生新闻的编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