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解决问题

时间:2022-09-24 07:50:00

贴近生活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涉及众多的实践知识和数学知识,具有较高的价值。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数学是抽象、复杂,而小学生年龄特点是以形象、直观为主,从而使学生觉得“数学难学”的观念,产生厌学,特别是解决问题教学这部分,学生更感到乏味、难学,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我觉得贴近生活实际对“解决问题”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利用生活素材“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只能套用模式、为解答而解答,根本谈不上什么兴趣。如果将“解决问题”改编成贴近生活的素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就是“解决问题”。因此,有意识地搜集一定的生活素材、信息,把它们与现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情境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例如:教学六年级十一册的分数解决问题中的例5的题目是“苍海渔业一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1/4,六月份捕鱼多少盹?”题中的“捕鱼”只有生活在海边的部分学生较熟悉,而远离大部分小学生生活的背景。教学时,我就把它改编成“一台34时彩色电视机2400元,一台电脑的价格比它贵1/4,一台电脑多少元?”这样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一听到熟悉的事,就觉得新鲜,一下子就有好多学生踊跃回答:电脑比彩电多的钱数是彩电的1/4,电脑比彩电贵2400×1/4=600元,那么电脑的价格是2400+600=3000(元)。还有的同学回答:电脑的价钱相当于电视的1+1/4=5/4,那么电脑的价钱是2400×(1+1/4)=3000(元)。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解决的正是联系生活的问题。所以就会对数学感兴趣,同时对数学学习感到轻松愉快。

二、借助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生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就告诉教育者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时,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借助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加减计算“解决问题”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李阿姨到超市买一个电饭锅95元,她口袋里原有150元,买了电饭锅后还剩多少元?”大多数学生通过计算,得到剩下55元。其中有一个学生很快就得出结果,我问他怎么会这么快得出结果。他说:“一个电饭锅95元,只要付给营业员一张100元就够了。营业员会找她5元,加上另外50元,所以就剩下55元。”这就告诉我们:问题只要借助于生活经验很快就可以得以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明白非学好数学不可的道理。

当然,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不像课本中的例题、习题那样,条件和问题都十分明确“规范”,而是需要自己去收集数据、选择条件的。因此,作为教师可将例题或习题改编成为“问题解决”的形式的题目。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林老师带100元钱,买了10支钢笔,每支7.5元,还剩多少元?”我把它改编为:“林老师到文具店买数学竞赛奖品,准备买10支钢笔,每支7.5元,只带100元钱够买吗?”改造后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套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迫使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发现学生有很多不同的解法,除了应用100-7.5×10=25(元)。不少学生用100÷7.5=13支余2.5元,100÷10=10(元)……等不同解法,同时对学生的解法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运用已知的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学时教师出现的问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不要随意编造和拼凑与实际背景没有什么联系的解决问题,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与实际生活相吻合的情境中应用,体会到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储蓄的问题。先提供银行存款利息:①现在存期一年、二年、三年、五年的年利率分别为2.25‰、2.70‰、3.24‰、3.60‰。②国家委托银行征收利息税,利息税占利息的20%从中直接征收。③存一年期的,到期没有取出时银行自动将连本带利再转入存一年期的。④张爷爷50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5年。如果采用不同的存期时可获得多少利息?哪种办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这样,学生一听到利息,就马上动手做,很快算出结果,比较后得出应该怎样存利息更多些。通过这样的计算,学生对利息的计算更加熟练,同时又发现多得利息的策略,体验到数学应用的价值,学生也从中懂得生活离不开数学,需要人们用数学知识去解决。

又如,国庆节全校师生到“云洞岩”秋游。入园门票是:成人每张30元,学生每张20元,团体(30人以上)每张22元。全校有教师15人,学生300人,可以怎样购票?我要求每人设计几种购票方案,并找出最佳方案。在学生独立设计的基础上出现以下几种购票方案:

A、成人票和学生票分开买的。30×15+20×300=6450(元)

B、全买团体票的。(15+300)×22=6930(元)

C、团体票买30张,其余买学生票。30×22+285×20=6430元

进而引导学生对以上几种购票方法进行比较,并谈谈对每种方案的看法,结果一致认为第3种较省钱,思路独特。

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探索实际问题时,往往也能展现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思考出独特的解题方法。例如:“六年级的学生坐2辆车参加夏令营活动,每辆车上坐50人,六年级有男生45人,女生有多少人?”学生再现自己夏令营活动的情境,很快就得到以下几种解法。第一种方法:先计算六年级去的总人数50x2=100(人),其中男生45人,那么女生是100-45=55人。第二种方法:把六年级男女生分开坐,45个男生全部坐在一辆车,那么第一辆车上还有50-45=5(个)空位给女生坐,这样女生就是第二车的总数加上5,即50+5=55(人)。第三种方法:根据生活中坐车的情况,可能会让男生分开分别坐到两辆车上。如果第一辆车上坐23名男生和27名女生,那么第二辆坐上的女生就是50-22=28(人),女生就是27+28=55(人)。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贴近生活教学,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上一篇:构建一个智慧飞扬的乐园 下一篇: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