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少林寺》反映的中国佛教文化

时间:2022-09-24 07:28:26

浅析电影《少林寺》反映的中国佛教文化

【作者简介】

陈 越,女,浙江衢州人,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文学,英美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项目号:CC13SW10)的阶段性成果。

电影《少林寺》海报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想必会令无数人想起当年轰动一时的电影《少林寺》。该片于1982年初上映,国内观影人次达到5亿,在日本也创造了3000万元的票房收入。这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市场,无疑是一个巨大成功。影片讲述了隋朝末年,叛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将神腿张杀害,其子小虎(觉远)逃出,投奔少林,为报父仇,落发为僧。其间与牧羊女白无瑕产生一段纯真的爱情。后来,觉远与众武僧协助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有功,接受嘉奖。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片中武打场面真实,演员表演朴实自然。尤其是李连杰和丁岚这对金童玉女的组合,电影一上映,立即成为无数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该片取材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故事,主要的拍摄场景,就是有着“天下第一名刹”美誉的少林寺。中岳嵩山的风景秀美,千年古刹的壮丽巍峨,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都在影片中有很好的体现。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承载。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由乔达摩・悉达多在印度创立,后发展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于西汉时期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原有的儒、道思想经过几百年的斗争、冲突与融合,终于在东晋时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文化主流。据史料记载,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十九年(公元49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作为历代佛教兴盛的见证,少林寺可说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佛寺,它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少林寺》不仅是一

部具有艺术美感的电影作品,更是弘扬佛教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该片中所展现的佛教文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的修行

大乘佛教的主要修行方法,称为六度。度即渡,指到达彼岸的六个方法或六种途径。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简单地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影片中老方丈率众僧向饥民施舍稀粥,在自身都不富裕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周济穷人,这正是六度修行的第一度──布施。而后,又让众僧救回伤重濒死的小虎。救人于危难之中,这也是布施。

六度修行的第二度──持戒,意思是所有坏事应该戒除,所有好事应该去做,而且要坚持下去。大乘佛教的“五戒”,是佛门弟子的基本戒律,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不杀生是指不伤害一切众生。片中众武僧为救小虎宰杀青蛙熬粥,是否犯了不杀生戒呢?这还得仔细察看事情背后的情由。小虎身受重伤,逃出险境,身体过度虚弱。寻常的粗茶素斋,营养不够,很难令其恢复。众僧救人心切,才想出了熬田鸡粥补身的方法。虽于小处杀生(取了青蛙性命),但于大处讲却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恰恰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核心教义。

除了不杀生外,“五戒”中还有不邪淫。对出家修行的佛教弟子来说,必须根本戒淫。觉远的剃度仪式上,僧值问他能否持邪淫戒,觉远念及与牧羊女白无瑕的感情,心中怅惘,犹豫不答。僧值再问,觉远乃答:能持。这个情节一方面说明觉远出家有决心,并非一时冲动之下所做的决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觉远和无瑕之间,相扶相助,共度患难而产生的真实情愫。正所谓“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命运让他们相遇,又于危难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所以彼此动情也是最正常不过的。难怪觉远出家之时,藏于立柱后的无瑕听到心上人一心向佛,从此斩断一切,禁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影片在反映佛教文化的同时,并没有排斥普罗大众的情感诉求。正因本片情节合理,演员演绎到位,才让广大观众深深为之吸引,成为一代佳作。

六度修行中的忍辱,简单地说就是忍受各种痛苦和损害。痛苦,包括修行过程中的饥、渴、寒、暑、疾病及自然灾害等;而损害,则指一切众生对其所做的辱骂、欺侮、伤害等等。片中小虎为报父仇,甘愿出家,研习少林武功,历尽千辛万苦,这是本片中最大的忍辱。而佛家讲的精进,通俗地说,就是勤劳,不懒惰,做事努力。觉远出家后,每天与众师兄练习蹬脚、扎马步等基本功。由于长年累月的蹬、踏、用力,每个和尚脚下的石板,都形成了一个个窝坑。在师父的劝说下,觉远心无旁骛,安心苦练。这就是精进。觉远被仇人打败后,回到少林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日不辍。除少林拳外,还操练了多种兵器,为报仇做好准备。这也是精进。正是由于觉远忍辱负重,发奋图强,最终手刃仇人,替父报仇,为民除害。

六度修行的第五度,称为禅定,意思是用心专注于某一对象。禅定也叫坐禅,是佛教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其目的是净化心灵,锤炼智慧。由“凡人”到“成佛”的整个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禅定。相传菩提达摩于南朝末年,由印度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宣传大乘佛教,后来到嵩山少林寺修行,创立了禅宗。禅宗的主要修炼方法叫“壁观”,即面壁沉思,静坐修行。影片开头,介绍了少室山北麓的五乳峰下,有个达摩洞。达摩曾在此面壁修行长达九年。天长日久,其身影投射在一块大石上,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影石”。由于禅宗的修养方法简便易行,因而迅速推广、流传开来。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别。达摩被定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被尊为禅宗祖庭。

二、佛教饮食文化

佛教认为,饮食与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饮食观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吃素、戒酒、饮茶等。素食是大乘佛教慈悲精神的具体表现。在原始的佛教戒律中,僧尼是允许食肉的。这是因为当时的出家人过的是乞食的生活,施主家有什么就吃什么。只要没有看到,或没有听说,或没有怀疑这动物是专为出家人而杀,这样的“三净肉”是可以食用的。但因大乘佛教认为食肉就是杀生,而南朝的梁武帝笃信大乘佛教,于是规定僧尼禁止食肉,违者严惩。从此以后,素食逐渐成为中国佛教饮食习惯的主要特点。所以说,佛教禁止食肉,并非因为它是肉,而是因为不可杀生。食素是出于戒杀生的慈悲心。片中小虎误杀了牧羊女的狗,又将其烤熟来吃。正巧师父走来,小虎为答谢师父的救命之恩,邀其一同食用。师父道,“自出家后,想起它(狗肉)来,也是一种罪过。”众武僧尾随师父,闻到肉香都嘴馋起来,师父将狗肉分与众人同食。徒弟们说:我们这是犯戒了。师父坦然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家人多行善事,不必拘于小节。众徒弟听了,也都释然。大家每日劳作辛苦,都很想食肉开荤,但出家后有戒律约束,过的都是清心寡欲的生活。师父心疼徒弟,允许他们吃一点狗肉,而这肉也符合“三净肉”的条件。况且梁武帝之前,僧尼本来也没有禁肉,细想起来,众僧也不算犯戒。

五戒中有一条,就是不饮酒。佛教戒律规定,无论在家或出家修行,都禁止饮酒。佛教认为,酒能乱性,过量饮酒会使人丧失心智、迷失本性,做出许多坏事,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严禁教徒饮酒。但有两种情况不算犯戒:一是得病时其它药都无效,只有酒才能治好时,可以饮用;二是以酒为药涂疮消炎时,可以使用。影片中众武僧吃狗肉时,有个名叫色空的和尚在一旁边吃肉、边喝酒,愁闷异常。他原本与妻子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天他外出买酒,归来却眼见王仁则的兵马残杀了即将临盆的妻子。他为替妻、子报仇,才遁迹空门,做起了和尚。色空似醉非醉,使出了一套自创的武功──醉棍,令觉远叹为观止。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虽说饮酒犯了戒,但色空酒后未做任何坏事,只是以酒消愁,并且还从中悟出了新武功,应该说是酒为他疗了情伤,使其武艺更上一层楼,也可算饮酒的一点好处。符合以酒治病不算犯戒的规矩,只不过色空和尚治的是心病而已。

三、少林功夫

少林寺是少林功夫的发源地。建寺之初,丛林遍野,人迹罕至,常有野兽出没,威胁到僧人的修行和生活。僧人长时间静坐参禅,会令肢体麻木、神志萎靡,所以需要起身舒展肢体。时间长了,这些动作逐渐定型,演化成了少林拳术。僧人习武不仅可以舒展筋骨,强身健体,还可以对抗野兽,抵御外侮。隋末唐初,少林武僧协助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有功,接受封赏,准予养寺兵五百。从此以后,少林寺有口皆碑,武术成为该寺传统,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少林武功内容丰富,主要包含拳术、器械、功夫三大类。影片中多次展现了少林武功的魅力,武打场面可说是整个电影的灵魂。

电影一开头,小虎伤重投奔少林,众僧正在师父指导下练功,展示的就是少林棍法。小虎伤愈后,随大家一起去河边提水,众武僧都用尖底桶提水,且行走时双臂要抬平,脚下还要踩着石头过河。这动作看似有趣,实则是训练僧人的体力和耐力,修炼基本功。随后和尚们在寺内操练各种武功与兵器,先后展示了北宗枪法、长刀术、绳椎术、螳螂拳及地躺拳等,令人不得不佩服少林武功的博大精深。片中一场重要武打戏,是觉远为救无瑕,与王仁则交手。王酒后使出醉剑,觉远用一套棍术与之抗衡。二人打得难解难分,从客厅直打到花园,招招要命,看得人惊心动魄。最终觉远不敌对手,回到少林苦练武艺。这一段分别展示了少林拳、三节棍、柳枪术、长刀术。李连杰不愧为连续五届全国武术比赛的全能冠军,一招一式,动作到位,有力,灵活,把每一种武术的魅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片中还有多处武打场面。如觉远、白无瑕掩护李世民渡黄河,在渡口遇官兵追杀,觉远只身杀敌,白无瑕护送李世民乘船离开。师父及众僧及时赶到,共御强敌。后王仁则带兵围攻少林,师父率众武僧与王军恶斗,双方互有伤亡,师父也在此战中不幸牺牲。王仁则得知李世民已渡过黄河,直取东都,慌忙撤兵,被觉远等追击。觉远与王仁则厮杀,最终手刃仇人。在这几处重要武戏中,觉远、师父、众僧等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为观众们奉上了连台好戏,成就了一部伟大的武术电影。正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日本拳师宗道臣曾来少林寺学习、切磋,创立了日本少林拳,并于1980年携妻女及弟子重访少林,自称少林入室弟子。日本少林拳弟子达一百万众。少林武功享誉全球,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电影《少林寺》从佛教的修行、饮食、少林功夫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它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功夫电影,更为宣传嵩山少林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基于MQ―2的便携式移动煤矿瓦斯含量检测报警器... 下一篇:物联网环境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体系架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