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信息化联动教研的新常态

时间:2022-09-24 06:30:56

构建区域信息化联动教研的新常态

智慧校园、云计算、云服务、大数据、移动学习、电子白板、翻转课堂、微课、慕课、智能录播……2014年,围绕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热词”层出不穷,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热潮奔涌而至。党的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提出了新要求,天津市下大力气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部门都加快了建设的步伐,天津市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特有组织――教研部门,我们必须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发挥参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生力军作用,更大程度地发挥“研究、指导、引领、服务”的功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信息化联动教研的新常态。

一、搭建“信息化教研”的“立交桥”

伴随着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三通两平台”工程的推进,许多区县和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条件较好的学校更是实现了任课教师“人手一机”,部分学校还建了PAD交互教室。可是,巨额投入似乎并没有给教育教学带来霎时惊艳的变化,甚至有人提出教育信息化进入了“高原状态”。从哲学观点来看,事物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对于教育信息化来说,假若我们只看到前进中的漩涡,势必缩手缩脚、踯躅不前,实际上这是目光短浅的保守之举;假若我们只看到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效益,势必猛冲猛打、多干快上,实际上这是急功近利的冒进之举。其实,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参与其中,需要各方面人力资源的整合;教育信息化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优化,既是工具和资源的统一,又是人文和技术的统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天津市河北区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找准了自己的功能定位,即管理中枢、资源库、共享平台。同时,我们做好区域信息化教研软硬件的顶层设计,鼓励基层学校设计自我发展的路径和平台。我们加强对基层学校的指导、协调、监督、观察、扶持,做到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推广,以点带面,以点促面;做好区域内各学段各学科教师的多种、不同层次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增强教师运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的能力,帮助教师掌握信息资源建设的技能与规范,指导教师合作组或教师个人构建各种网络研学工作室。

目前,我们以河北区教育信息中心为网络核心,搭建了河北区教育城域网,将区内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接入教育城域网;将河北区教育数据中心与电教中心整合,以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为依托,成立了河北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进一步加强了教研信息化的力量;以“天津基础教育教研平台”为基础,开展河北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管理及服务系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特色高中课程资源、名校网络选修课程资源、“名师课堂”教学资源、教学素材类资源等项目的建设。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旨在弘扬河北区文化历史积淀的《文化河北》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人文素养的《古诗词选读》两门区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这两门课程都依托网络平台,融合声音、图像及书法等多种呈现形式,为全区中小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开发校本课程提供资源和范例。

二、创建“联动教研”的“活动场”

1.让“联动教研”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研应该变“单向式”为“联动式”。我区的“两级联动”教研模式是发生在区校间的教研行动,即区级层面和校级层面在同一个主题下共同参与,分别利用固定时间组织教研活动,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改难题和教育话题等,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对话交流、专家引领等形式,寻求答案或获得启发。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发现“联动教研”的理念和模式没有问题,但途径过于单一,信息技术手段的缺失使得“联动教研”远眺目标信心满满,行动起来却步履蹒跚。于是,我们对“联动教研”的理念又增加了信息化的要素,即继承弘扬线下高效优质的教研模式,拓展线上新途径,努力创建信息化联动教研的新常态,让“联动教研”的理念深入人心。

2.开展线上线下的“联动教研”活动。

依据区域“联动教研”的理念,我区的中学教研和小学教研分别通过“研学共同体”和“主题式两级联动模式”,开展有效的线下活动,特别是中学教研开展的“减负高效”主题联动教研活动反响热烈,获得基层学校的好评和欢迎,被天津电视台、《天津教育报》、河北区有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此外,我区的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研,依托“中国研修社区网”开展了学科网络团队研修实践;中学数学教研组在天津市第二中学进行了微格教研的活动实践,并在全市进行了展示;中高考学科教研员与我区优秀教师合作打造的“高效试卷讲评课优秀案例”已全部录制完毕并上线,成为供全区分享的优质教育资源。我区的学科博客群、QQ群、微信群、名师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合作体早已成为常态的“活动场”,由学科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首席教师领衔的各个线上研学活动组织,拓宽了教师互助学习的渠道,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弥补了线下教研的不足。

三、分享“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云成果”

1.启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按照天津市教委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河北区的具体情况,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制定并出台了《河北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实施方案》。培训分为两级:一是通过管理干部和骨干的集中培训,搭建起区、校两级培训的支持体系,培养各学校的信息技术培训骨干指导教师;二是通过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培训,提高我区每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发展动态(地平线报告、MOOC、翻转课堂)、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数字图书馆)、互联网新技术应用(云存储、WiFi协作学习、微信公众平台)等。

2.实现中小学阶段检测互联网远程阅卷。

当今的教学不管是方式、内容,还是质量要求,与传统的教学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对教学质量的统计分析与跟踪监测,传统的人工方式显然难以满足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必须依靠现代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实现。由此可见,要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高效化、信息化,必须拥有教学管理所需数据的自动采集与统计分析手段。我区中小学毕业年级阶段检测已全部实现互联网远程阅卷,这种方式提高阅卷质效、节省教学成本、减轻教师负担、接轨升学考试、诊断教学问题、提高办学效益。

3.打造小学生英语学习网络空间新环境。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如何依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成果,积极引入社会化运营资源,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空间和针对性资源,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已成为教研部门思考的一个新问题。目前,我区依托“一起作业网”资源平台和互动手段,在9所小学进行了英语教学及学习的实验探索,参与教师以此项目为基础进行了科研课题立项,使实验探索更加理性和有意义。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家长每天关注孩子的个人学习空间,对这种线上学习的新方式颇为认同和赞赏。

4.发挥自身信息化建设引领功能。

作为引领区域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龙头”单位,我们的“研究、指导、服务”功能在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开通天津市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公众微信平台,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经验传播、交流互动的渠道更为便捷和有效。此外,我们积极建设课程资源,我校申报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案例的实践与分析》课程入选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现已上线成为天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网上培训课程。

5.推动基层学校信息化建设上水平。

为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与机制,天津市第二中学以“平板电脑及移动网络构建自主发展的交互式学习模式探索”为课题,扶轮中学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模式探索”为课题,成为教育部批复的信息化试点学校。近两年,我区各校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天津市第十四中学建设了IPAD教室、数字博物馆、3D影音中心及3D打印中心,开设了机器人必修课程并获得了“神十”航天员的高度评价;搭建了翻转课程平台,实现了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成功获得了世界机器人FLL锦标赛中国区选拔赛天津赛区亚军及天津高中组冠军;2014年6月获得全国机器人FLL比赛第一名;第十四中学网站获得首届天津市中小学校园网站评选的优秀校园网站称号。天津市汇森中学在教育信息化理念培养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应用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多元生命教育”是天津市汇森中学的办学特色;在多元生命育人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汇森中学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手段;将翻转课堂、微课程、泛在学习等理念引入教学过程,积极推进基于数字化环境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2014年5月,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之数字化学习模式研讨会在天津市汇森中学、天津市第十四中学两所学校召开,两所学校展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获得了市教委领导和市教研室专家的高度评价。

教育现代化必须依托教育信息化。放眼未来,我们将在构建区域信息化联动教研新常态的基础上,上下求索,坚定前行!

上一篇:提升校长管理职能,激活学校发展动力 下一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的练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