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

时间:2022-09-24 06:21:48

多元智能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

【摘 要】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教育,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如何把多元智能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是一项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讨的问题。语言智能、空间智能的利用,在设立情境中发挥出更好的优势,提供了特定情境;特别是音乐智能的三个层面,对提高学生的情绪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天地;肢体智能在音乐中体现,把音乐形象化、具体化,给人视觉上的感受更直接。由此看出多元智能如果恰当的体现在音乐教学中,那将给学生提供一片更宽广的天地。

【关键词】审美;情境;情趣;情感;音乐教学;激发

在音乐教学中要体现审美意义,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要把多元智能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来是一拯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因此,普通音乐教育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进行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以“情”和“美”的视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力争创建一片更广、更完美的天地。

1 设立情境。语言智能、空间智能的体现。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情境就最能体现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是指由言语思维、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介绍一首歌曲(乐曲),首先由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奏),它会使孩子们久久难忘,那是因为经过启发,带动了他们的情感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这给教师提出了即要善于认识美,还必须善于表现美的要求,我曾经在执教中学八年级《大海啊,故乡》一课时,开始就以钢琴伴奏作为感情导入的引子,把学生的情绪吸引过来;接着,以表现歌曲情感的力度、速度变化和准确地吐字,充分体现在教师感情浓郁的自弹自唱上;让学生在回忆中悟到向往未来,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情抒性。

设立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力,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一切。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析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由此可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柯伦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成品”的愿望。

2 情趣发展,音乐智能的体现。

情趣简单地说就是兴趣和爱好,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势,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音乐智能有三个层面:第一,对音乐有敏锐的感受,第二,能够正确无误的唱出或以乐器 弹出曲调;第三,创作曲调。高尚的审美情趣表现为健康、纯正、明朗、自然,它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修养。而音乐审美中的低级趣味则把精神性的审美活动降低为官能的满足,把获得生理作为唯一的终极目的。从这个意义讲,音乐审美情趣的高尚健康或庸俗低级,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他还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程度。音乐教师把音乐作品中的优秀之作介绍给学生。这些作品形式上精雕细刻,内涵上丰富深刻。因而在审美上也要求有更高的文化与音乐修养。这里应该说明一点的是,教师本人应首先感受到音乐的内在美,应首先被音乐所打动,然后才能选择更有效的方法去实施音乐教学。

3 情感培养。肢体智能的体现。

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加德纳对哑剧演员的活动分析中的智能进行过这样的阐述,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由身体,也就是有效控制身体,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的能力。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

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中值得探索,且具有很高价值的一个科研课题,因为它在研究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既注意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又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认识他们互为条件的一面,又强调了它的和谐统一、同步发展的一面。情感教育已经不再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位置已上升为教学目的之一,它和认识在课堂上处于同样的重要地位。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四有”新人来说,情感教育、个性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在《二泉映月》中阿柄对二泉的描绘,首先是对二泉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阿柄真挚情感的表露,反过来又影响感知活动本身,“二泉”提供了感知的直感条件。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只有借助想象和理想,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二泉”所给予的东西,这样情景交融,最生动地说明了情感在音乐审美中所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目标和旨归。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总之,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上一篇: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探讨 下一篇:小学生作文指导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