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直译的英语句法认知策略

时间:2022-09-24 06:13:39

基于英语直译的英语句法认知策略

【摘 要】通过以源语和目标语为不同导向的直译界定,探讨直译的英语外语教学价值以及英语直译与英语句法认知策略。

【关键词】直译 英语句法 认知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26-02

句子是最大的语法单元,句法认知和内化是英语教学的核心。英语句法能力常视为衡量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习得水平的标准之一。乔姆斯基所提出的“语言能力”实指语法能力。语法认知是英语为外语的学习最基本能力,即掌握英语陈述知识能力,是英语交际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石,一贯得到各英语教学派的关注。语法认知策略主要有归纳法和演绎法,而翻译法则是比较常用的演绎法。句子常做翻译的操作单位,句法认知与翻译有着直接的关联,“语法—翻译法”一直作为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主要探讨直译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句法认知和内化的直译策略。

一、传统直译认知的译语导向

讨论直译定义时,人们普遍以译文语言规范作为参照,照顾译文的语言规范和读者的语言接受习惯,把“顺”这一翻译标准作为直译定义的基本要素,结果直译与意译定义互相参透,模糊二者的根本区别,没有直译存在,事实上只有意译。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把“译文语言条件许可”定为直译的前提,实际上只考虑原文和译文语言规范相同和重叠部分,忽略双语的特质和翻译需要。

二、基于源语直译的界定

笔者认为直译定义应参照原文的语言规范,准确地反映直译的内涵。直译是遵守源语的语言规范,把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再现于译文中。以原文的语言元素为主导的直译,会使源语保留了言语的特殊性和译文的不流畅。鉴于语言间差异和读者接受习惯,直译的应用在翻译实践中会受到比较大的约束,但是,如果把译文的语言规范作为直译的界定出发点,势必影响对直译的准确定义。翻译界存在直译和意译争论,主要源于直译界定时参照的语言规范的不统一,注重翻译的“顺”标准,照顾读者接受能力等因素。以原文的语言规范导向的直译有利于保持和再现源语的特殊成分,满足不同翻译需要。

三、直译的英语外语教学价值

翻译价值即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语言价值、创造价值和历史价值。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外语教学中,翻译的桥梁作用不可替代,语法翻译一直是重要英语教学模式。在缺乏自然英语语境下,人们通过翻译学习外语,能够充分利用母语,直接地、经济地获得英语外语陈述知识;与意译相比直译有独到的外语教学价值。

(一)英语直译是英语语言认知与直接内化过程

直译是解读源语和直接转换的过程,与英语学习直接关联性大。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元,也是翻译的单位。句法分析常常是翻译的第一步,符合英语显性的句法特征。翻译是经过语法分析,主要是句法分析,从而获得语义和逻辑关系,再根据语境选择翻译的策略:直译或意译,即译文生成的选择和调整。而直译是翻译过程对原文源语原始加工和直接表达,相对意译而言,源语信息保留较全,更适合英语外语学习。Shuttle Worth,M.& Cowie,M. 认为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它保持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既遵守源语语言规范,又照顾译语的可读性,是深化学习源语和译语直接表达技巧的过程和结果,从某种意义说直译是有效英语输入和输出的综合性语言活动。英汉直译语言教学价值主要体现于句法认知和内化功能:其一,句子是翻译的操作单位。其二,采用演绎学习法符合英语句法的特殊性,英语句法具有可分析性,即英语显性语法与形态生成系统,形合为主,层次表达清晰,区别于汉语隐性语法与意合句法,无形态变化。其三,缺乏英语语境的学习环境下,大量进行英汉直译练习和对照译阅读可以优化英语输入,深化英语句法认知,内化造句能力和技巧。直译句法操作与保留有助于学习者关注英语句法,形成英语语感,避免过于强调意译,仅关注意义和译文流畅,而忽略聚焦英语句法直接加工,不利于内化英语句法和培养英语表达习惯。直译更适用于英语口译场合,是直接省时有效的双语表达和转换的优选策略。

(二)英语直译是英语思维方式认知与形成过程

直译保存和再现操英语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简化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的直接对接,从而习惯英语人思维方式和培养英语语感。思维方式不同是语言表达的深层差异,即语言差异根源。中英思维方式差异是英汉语言差异根源:中国人重伦理,英美人重认知;中国人重整体与综合,英美人重个体与分析;中国人重直觉,英美人重实证;中国人重形象;英美人重逻辑。英语分析性思维决定于英句法的特殊:英语句法突出——结构完整,形态标定,功能明确,层次清晰,分析度高,延伸度大,复杂性高等。直译利于英语句法理解和内化,培养语感,形成表达习惯。

(三)英语直译促进句法教学策略优化发展

句法认知主要策略有归纳法和演绎法。演绎法有其效率优势,即外语语言知识直接传授适合缺乏英语语境学习环境,以母语汉语为教学工具的大班课堂英语学习。直译属于演绎法直接句子转换,英语直译法转换焦点落在源语,力求在译文保存和再现源语的原貌,其过程和结果都是源语的再生操作,主要是源语句法认知和内化。句法操作直译法还可以让学习者在关注语句意义的同时把注意力聚焦于语句结构形式和功能认知和内化,使英语句法获得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对英语语句理解的准确性和句法学习的严谨态度。此外,优选直译还可以减少翻译个体的主观臆造和自由,增加翻译信度。简而言之,句法直译操作能够照顾英语外语学习环境,又能够适应英语显性句法和复杂语义关系,克服汉语句法负迁移,帮助英语思维方式和语感形成,促进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言能力持续发展。

四、英语直译与英语句法认知

(一)英语句法生成机制

语法意义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形态、语序和虚词三大类。英语句法生成机制也是基于形态、语序和虚词这三类手段而自成体系。英语语法突显特征为显性语法的是词类词尾标定,词语与整句区分严格,各司其能,彼此不越界。英语成句基本结构是主谓式为句子核心,完整无缺;主谓强式,统辖句子全局。主谓词的类别限定严格:主语词只限于名词或类似名词的词;谓语词也只限于动词或类似动词的词。句子结构层次区分严格清晰。句子衔接方式以形合为主,语句构建以空间为框架,英语语序基于形态手段的支持而获得较大变化空间,可构建复杂不同和长短不一的圆周句,松散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有良好的语境适应性,形成各色各样的语体。英语虚词非常发达,应用广泛。英语句法中形态,语序和虚词等语法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构建英语显性语法体系。英语句法生成机制认知是英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等能力构建的基础。

(二)英语句法认知策略

英语句法认知策略主要有归纳法和演绎法,即间接法和直接法。相比之下,演绎法象直译有其良好的适应性。英语句法认知策略选择主要受制于英语语法特殊性,语言认知环境和认知主体等因素。英语句法有词性形态标定,形合为主显性衔接和空间构建语句框架等特征,为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逻辑分析提供丰富的线索,句法认知加工活动实质上也是直译的过程。此外直译法更适合于复杂语境中英语长句的认知和再现活动,广泛见于诸如英语语法认知,阅读,写作等具体语言交际活动。如英语功能词是造句重要手段,显性提示信息,又是句子成分界线,实词定性和句法功能确认依据。此外词形态分析如词缀分析有助于句法认知和语义读解。语序作为重要够句方式,也是句子所要表达信息的凸显度和思维习惯分析的线索,要求译文给予重视和保留。

(三)英语句法直译法认知策略

“语法—翻译法”是最常用的英语外语教学法,而直译法直接进行原文源语的句法加工和再现的综合性操作在翻译和外语教学中更富有实践价值。纽马克认为翻译方法是一个连续体,即源语字译—直译—忠实译—语义译—交际译—真实译—意译—改写目标语。从纽马克翻译方法连续体中可见,直译最贴近句法。直译通过调整译文语言来忠于和保持源语的句法。因此,直译常用于外语教学来帮助学生认知双语语言结构差异和外语语言欣赏的文学翻译。

保持原文的英语语序,遵守英语的言语模式和思维方式是英语直译成汉语的最基本策略。语序是英语语法生成体系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基本语序,自然语序和倒装语序。语序体现词和词的线性关系,也体现句子构建模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以及语感形成过程。首先,英语语序以稳定的SV为主轴,良好的定语顺线性和延伸性构筑自由的句子长度,由于词的形态变化体系,使倒装、插入和停顿等成为英语灵活变通的语序,创造英语语篇中复杂、灵活和多变的句群。英语语序直译与英语句法的认知和内化,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英语语感形成等有极大的关联性。其次,英语语法范畴形态标志所含的意义要再现于译文。现代英语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都带有词尾形态标定,表示数、性、格、时、体、语态、语气、比较等级、人称和词性等语法意义,提示词的句法功能和句法认知和内化的策略。英语词形态标定限定翻译的自由度和增加直译选用率。此外,英语虚词即功能词,普遍使用于词语和句子构建,不但体现英语显性语法关系,也是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表意的模式,唯有直译策略方能达到英语句法真正认知和内化。最后,汉语的意合语法模式和意义直接对接也为英语直译提供广阔的空间,因此,汉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决定直译的实现性。

英语句法认知和内化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英语的显性句法和汉语隐性句法,在缺乏英语语境下,英语句法的直译策略有很大的适应性和使用价值。通过直译借助汉语,可以直接和快速获得句法陈述知识,增强英语语法意识,促进程序知识的内化,适应英语思维方式,形成英语语感,最终获得英语交际技能;同时汉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练习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高丽华.翻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刘宓庆.新编英汉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4]伍锋,何庆机.应用文体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武锐.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6]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7]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周仪.磨砺集[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2

(责编 卢 雯)

上一篇:浅谈高职口才类课程教学的创新 下一篇: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能力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