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多功能治疗仪配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直肠有蒂腺瘤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24 05:52:31

摘 要 目的:为了探讨运用肛肠病治疗仪与消痔灵注射术对直肠有蒂腺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直肠有蒂腺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采用肛肠病治疗仪配合消痔灵注射术在直肠镜下治疗,对照组20例采取传统手术方法。结果:治疗组20例1次手术全部治愈;对照组20例1次手术治愈16例,分次了手术治愈4例。治疗组手术时间10~20分钟,对照组手术时间30~40分钟;治疗组术后无出血,对照组术出血2例;治疗组平均愈合天数10~15天,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12~18天;两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肠多功能治疗仪配合消痔灵注射术对直肠有蒂腺瘤患者进行治疗有明显的效果,缩短了手术治疗时间,减少了治疗次数,缩短病程,减轻了患者痛苦,同时也降低了治疗费用。

关键词 直肠有蒂腺瘤 电脑多功能治疗仪 消痔灵注射

采用肛肠多功能治疗仪与消痔灵注射术联合治疗直肠有蒂腺瘤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将2010年12月~2011年12月的直肠有蒂腺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3~80岁,平均41岁;病程平均3年。对照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30~75岁,平均40岁;病程平均2.8年。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观察指标:治疗组采用XNG-ZM型肛肠多功能治疗仪配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切除缝扎治疗。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采用肛肠多功能治疗仪治疗。患者麻醉后,取截石位,术野皮肤常规消毒,扩松括约肌,直肠镜下用1:1消痔灵在有蒂腺瘤基底部注射约2ml,按摩注射部位,用钳夹腺瘤顶部向外牵拉,暴露基底部,另取活检钳钳夹腺瘤基底部,电烧灼后切除。本组20例均1次性切除。治疗组术后流食3天,控制排便3天。常规给予止血、抗炎、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术后第2天肛内置马应龙痔疮栓、龙珠软膏换药治疗,1次/日。②对照组:麻醉、、消毒、探查同治疗组,止血钳牵拉出瘤体,在瘤体基底部缝扎后切除。其中1次性切除16例,分期切除4例。术后护理同治疗组。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X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出血发生率低、疼痛轻、尿潴留少、创面愈合时间短。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见表1。

讨 论

直肠腺瘤属癌前病变已得到了临床公认[1]。国内研究报道,癌症患者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34%和12.73%[2]。传统的切除缝扎治疗是治疗直肠有蒂腺瘤最常用的术式,但该方法手术创面损伤大、黏膜和肛管皮肤破坏多、术中出血多、术后出血发生率高、创面水肿明显、愈合时间长。针对这些弊端,采用肛肠多功能治疗仪配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方法。消痔灵的应用可阻断局部供血,降低局部复发率。一般良性腺瘤经充分局部切除是可以治愈的,但也存在一定复发率[3]。

采用肛肠多功能治疗仪术后流食3天,控制排便3天。常规给予止血、抗炎、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术后第2天肛内置马应龙痔疮栓、龙珠软膏换药治疗,1次/日。

消痔灵注射液是一种硬化剂,具有收敛、抑菌等作用,用倾注法和试管法测定对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绿脓杆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使小动脉内血栓形成加快,且毒性较小。注射后可使内痔萎缩消失,达到治愈。适用于各期内痔,尤其是晚期内痔及由晚期内痔发展而成的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采用肛肠多功能治疗仪治疗直肠有蒂腺瘤比过去切除缝扎治疗患者痛苦小,不出血,1次性治疗。该治疗仪具有封闭式钳夹,1次凝固止血,局限强,定向好,产热快,作用部位与邻近组织有明显温差界限,不损伤正常黏膜,更不会造成以往切除缝扎脱线而致的出血现象,干结组织数日后脱落。

参考文献

1 黄乃健,主编.中国肛肠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65.

2 李亚洁.癌症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评估及护理.护理学杂志,2000,15(4):247-248.

3 冯强.28例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度局部切除治疗.中国肿瘤临床,2004,23:1351-1353.

上一篇: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注射用血栓通联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