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时间:2022-09-24 05:52:19

浅析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何为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率,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因此将体育与健康理论课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改为理论结合临场实践,两者的有机结合的方式,来提高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由三个基本的要素组成:即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这三者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结构是支撑教学模式的“骨架”;教学方法体系是填充教学过程的“肌肉”:而教学指导思想则是内含在“骨骼”与“肌肉”中,并起到协调和指挥作用的“神经”。教学指导思想(神经)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理论性;教学过程结构(骨骼)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教学方法体系(肌肉)则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体育。

在传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大多是老师在教室里讲,学生听,或者在黑板上板书、或者利用PPT进行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缺乏实践性,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很不感兴趣。

从2002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把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到2008年全面推广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其间经历了很多的探索。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的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的体育课模式中,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动技能、技术成为了课程的唯一目标,无论是老师、学生都把运动技能、技术的考试当成唯一内容,学生只不过是运动的机器而已。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的有效性,就成了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

随着课改的开展和深入,为了探索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的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我们提出了“理论结合实践来提高理论课的有效性教学”的设想,将实践带入理论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获得或者掌握知识及技能,从而提高理论课的有效性。例如:把同一节课的班级(4个班)学生集中到体育馆,用一个老师主讲,其他老师做示范、实践指导,或者学生和老师当场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临场实践。这样,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参与实践,增强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学效果较明显。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提出建立“集体备课+大课上课+理论+实践+现场检验”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以使体育与健康理论课变得更加有效。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上课老师来说,更加合理有效的展示了不同教师的优秀的一面。比如某位老师平时就喜欢“演戏”,每次打篮球,总会有很多的假摔、被犯规等动作,那就请他客串“演员”,在“导演”的要求下,找一名老师配合他,表演课题所需的动作,把这些动作录制下来,放在PPT里面,在放给学生看,用于教学时,学生就会很有兴趣。比如某位老师,他曾经是游泳池的救生员,参加过正规培训,那就请他主讲“溺水的预防与处理”,并亲自指导学生临场实践。再比如某位老师,主选篮球专项,刚毕业,喜欢篮球裁判,那就请他主讲篮球规则和裁判手势,并且请他培训学生“演员”,把“演员”的动作练习得规范、到位,有利于全体同学临场实践的时候好判断。

在听了理论讲解、指导后,可以现场及时地得到实践指导,形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增强记忆和捉高实践能力的有着较大的作用。学生能主动的释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积极的参与,即使个别不太感兴趣的同学都会在一种大环境的带动下,主动或者被动地融入大集体,这样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实践操作中来,本身就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独立自主的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在集体练习时,检验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可以及时的得到纠正,修正自己的错误动作。这里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真正的主人翁精神。

经过多次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理论课的大课教学后,发现学生对这种上课模式很感兴趣,老师也能感兴趣,并使教师们对此项教改更有信心了。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校体育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只有全体学生都参与了,那才会给所有的学生带来收获和体验,学生们在取得一定的收获或者进步后,就会有一种成功的、愉悦的心情,也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上一篇:《2666》赵德明译本误译解读基金项目:四川省社... 下一篇:反省自我,走幸福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