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9-24 04:14:00

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端溪石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隋唐置端州,北宋改为肇庆府)东面西江羚羊峡的斧柯山一带。斧柯山西侧有端溪水,故在此开采的石砚称为端溪砚,简称端砚。端溪砚从唐代开始使用,由于其石质细腻温润、致密坚实、墨利笔等优良品质而饮誉天下。因石材略呈紫色,又被称为端溪紫石砚。唐代诗文常提及端砚,到了宋代端砚成为贡品,并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赞誉备至。端砚对我国书画艺术的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自宋代至明清记叙端砚的书籍不少。上世纪60年代,《文物》月刊曾专门刊出砚史资料,并组织刊载部分省市博物馆收藏的砚台。近年来又有一些有关砚台的书籍出版,如《端溪砚》《紫石凝英――历代端砚艺术》《首都博物馆馆藏名砚》和《中华古砚》等。然而这些著录中能确指为唐代端砚的寥寥无几,可见唐代端砚的数量是不多的,而且目前所见的端砚多属晚唐之物。那么端砚究竟何时开采,什么时候为世所重?就颇值得研究了。本文不揣浅陋,利用文献并结合考古资料,对唐代端砚出现的时间,形制及其他相关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于端石开采的时间,目前最流行并为众人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初唐年间。但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太可信,因为既缺乏历代文献的记载,又缺乏考古材料的支持。虽然有唐以降关于端砚的诗文、砚谱众多,但明确指出端砚出现年代的仅有清代计楠的《石隐砚谈》,称:“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然而在柳公权、米芾、欧阳修、蔡襄、曹照、吴兰修等人有关砚史、砚谱的书籍中从未见提及,不知计氏何所据。据宋人的记述,与端砚齐名的歙砚是唐开元中开采的。《西清砚谱》说:“考歙溪龙尾石唐开元中始采为砚。”另一种名砚青州红丝石,较大规模的开采是晚唐的事。马承源先生认为“流传了千年不衰的歙石端石的现和开采,大约是唐中期以后的事”是非常有见地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从考古现的实物材料来分析。

初唐和中唐时期不论是遗址还是墓葬都不曾有关端砚的报道。尽管目前还没有现明确纪年的唐代端砚,但通过其他年代确凿的石砚和陶砚,也可以比较和考察端砚出现与展的大体情形。箕形陶砚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已知年代最早的箕形陶砚是东魏武定七年(549年),该砚1955年出自陕西西安郭家滩唐墓。但目前已知有纪年最早的箕形石砚是晚唐开成三年(838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端溪石砚是从中唐以后才具有规模的开采,晚唐开始流行。

关于唐代端砚的形制,据目前考古现的材料,所有唐、五代的造型都是箕形或凤(或称风)字形。既有底出双足的,也有平底的。箕形砚实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砚首呈圆弧形,内折痕不明显,前窄后阔,束腰。底部有两枚长方形足的,如1956年湖南长沙仰天湖唐墓、1974年扬州东风砖瓦厂工地、1997年广州增城岭尾山采集的端石砚。另外一种就是米芾所谓“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钺斧之状”。其特点是砚首方折,首尾接合处折线明显,砚额呈弧形,即“穹高”。唇沿也作弧形,其平面一如斧钺。实际上这并不是“本朝”宋砚的特点,而是晚唐五代砚的主要类型。

往后箕形砚向凤字形砚展,平面仍呈前窄后宽,有的近似长方形,内折角度变小,改束腰为直线,砚心平整,形式趋向平直。所以米芾《砚史》说:“纯薄,上狭下阔,峻直不出足。中垣夷,犹有凤池之象。”1956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唐墓的石砚和1998年广州市中山一路五代灰坑的端砚就是这种砚式。1975年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的端石砚,砚壁直立连底,已向抄手砚过渡。

上述出土资料表明,晚唐时期圆首和方首的箕形砚并存,五代就有向抄手砚演变的趋势。米芾《砚史》“样品”条,分析了晋砚、唐砚以及宋砚等几代不同的形制。今证诸考古材料,可知其推断砚式的变化,十分精当,基本上反映了箕形砚逐渐向凤字形演变的轨迹。不仅端砚循此轨迹展,其他种类的石砚、陶砚也是如此。据广州地区出土的几方端砚可以看出,唐代端砚在选料和加工方面都还处于初始阶段,形制、装饰方面都不太讲究。主要表现就是偏重于实用而相对忽略观赏性,尚未见雕刻纹饰的,琢磨随便。有好几方除了砚池研磨光滑外,砚边和砚背凿痕依然,更没有经过抛光工序。由于没有精细打磨,使得部分唐端砚乍一看“石”质重而“泥”气不足,也就是说缺乏宋及明清砚那种端砚特有的细腻、湿润和娇嫩的感觉。唐砚外观的颜色偏于青灰,少数呈紫红。选料上也看不到鱼脑冻、冰纹、火捺等石品花纹。

我们在留意端砚开始出现时间的同时,还注意到其使用的社会层面和区域。盛唐的大型墓如上层皇室成员、贵族官僚墓至今未见出土端石砚,虽然唐墓早年被盗者甚多,但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银青光禄大夫守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新安郡王李徽墓、尚书右丞相赠荆州大都督张九龄墓都是以陶砚随葬,可见开元盛世达官贵人主要还是使用陶砚。端砚应该是到了晚唐以后才为文人所重,于是出现了李贺“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刘禹锡“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等诗句。在晚唐的中下阶层和平民墓里可以见有端砚,从另一侧面说明端砚的流行不是由上而下,而是由下而上的。宋代唐积写的《歙州砚谱》说:“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蒸砚工李少徽。国主嘉之,擢为砚官。”这是史载较为明确的向朝廷献砚的记录。而端砚正式作为贡品最先记录见于《宋史‘太宗本纪》:“淳化二年夏,四月庚午,罢端州贡砚。”米芾《砚史》云:“仁宗已前,赐史院官砚,皆端溪石。”《端溪砚谱》说“端砚入宋益盛”。端溪石砚的大规模开采从赵宋开始并成为贡砚,这是砚史专家比较一致的共识。

(作者: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节选于全洪的《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上一篇:玲珑稀巧物:解读鼻烟壶时代特征 下一篇:“蜡”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