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功用

时间:2022-04-30 04:39:29

“蜡”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功用

在各门类、各行当使用传统工艺技术保护修复文物过程中,“蜡”的实际应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用,具有广泛性,这因于“蜡”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特性。

《说文解字》曰:“蜡,蝇胆也。”这说明汉以前人们认识的蜡是蜂蝇、蝇虫等动物的分泌物。“蜡”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物,从化学组分来看,是一羟基醇或固醇的脂肪酸酯,即长链脂肪酸和长链醇或固醇形成的酯。在不同状况下的定义也有所区别,但广义上讲,“蜡”是指从动物、植物、矿物或其他物质中提炼的油质,具有可塑性,常温下为固体,加热后随着温度的增高,逐渐变软,直至熔化、分解、燃烧,不溶于水,溶于二硫化碳和苯,憎水性强,可用做防水剂,具有一定的作用。正因此特性,在文物保护修复中被广泛应用。品种有:川蜡、黄蜡、石蜡等多种多样。仅列此3种,是因为在文物保护修复中最为常用。

川蜡(图1),即虫腊,是白蜡虫分泌在所寄生的女贞树或白蜡树枝上的蜡质。将这种分泌物从树上刮下来后用热水熔化,撇出蜡,再熔化后并过滤以进行精炼,必要时再进行漂白。色白至微黄,表面光滑有光泽,无明显杂质,质地硬脆适中,断面呈马牙状有光泽,有蜡香气味。主要成份是:烷基酸、三方字离酸、三方字离醇、烃类化合物、树脂等。在文物保护修复中,主要用于书画装裱、蜡笺纸制作、经书的古法蜡护等。

黄蜡(图2),又称蜂蜡,是工蜂腹部下面四对蜡腺分泌的一种有机混合物,具有花粉和花蜜香气。表面呈乳白或蛋黄色、光滑、无杂质、质粘软、断面呈米状。主要成份是:酸类、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醇和碳水化合物及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芳香物质等。在文物保护修复中,主要用于木器烫蜡、漆器蜡护、古砚修复做色、“失蜡法”铸模、百宝嵌古法粘接等。

石蜡(图3),是从石油、页岩油或其他沥青矿物油的原油蒸馏物中提取出来的矿物蜡,是经溶剂精制、溶剂脱蜡,或经蜡冷冻结晶、压榨脱蜡制得蜡膏,再经溶剂脱油、精制而成。为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物,具有相当明显的晶体结构,质硬脆。主要成份是:直链烷烃及少量带个别支链的烷烃和带长侧链的单环环烷烃。蜡烛的主要成分就是石蜡。在文物保护修复中,主要用于青铜器、钟表的蜡护等。

公元前3世纪,古代先民就已经发现有蜡的树枝、木干在燃烧时,不仅火势旺盛、明亮,而且燃烧时间长,对蜡的作用有了逐步地认识。在以后的历史进程和生活进化中,制蜡技术不断发展,蜡也被广泛地应用:如汉代已有蜡染(古称蜡缬);西晋用蜡制作蜜印(蜜玺、蜜章),为帝王殉葬用。唐朝蜡的加工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拓宽了蜡的利用范围,不仅有侍女秉烛而行的壁画,唐诗中也有大量描写蜡烛的诗句。此外,还有蜡诏、蜡书、蜡丸等,蜡缬布盛行。至宋元明清,蜡的提炼和应用达到高峰,如日中天,以至于当今,我们在承传先人的传统工艺技法时,不断地利用、借鉴、研发蜡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功用。

无论是古书画的修复装裱,还是新书画的装裱,在砑光(或称砑背、砑活)工序中,都会使用蜡。具体做法是:将镶裱好的裱件背朝上,平铺在裱案上,用做成碗状(或为半球状)的川蜡,蜡碗面着于画背,手握蜡碗底,将蜡顺序涂擦画背,再用砑石顺序推砑画背(图4、5)。功用是:使画作柔和、平软,背部光整,并使砑石推砑画背时且减小阻力,而避免画心或裱件受损;画卷收卷时有利于对画心的保护,减少磨损,并防潮、防虫;展挂时有隔潮的作用。这是蜡的光滑与憎水的特性的体现。而川蜡不同于黄腊的粘软和石蜡的脆硬,实用于纸质文物的保护。

另外,在古书画修复的接笔、全色上,以及对残破、缺失洞蚀的修补时,有在新笔处、新补处据情打些蜡,以增光感,达到与原作气韵一致的效果。是为“绝活”。

白蜡纸,亦称硬白纸,因纸涂蜡后透明且稍硬而得名。硬黄纸,是在纸上先涂黄檗水染色、防蛀,再涂蜡。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载:“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粉蜡纸,是在纸上刷白粉、涂蜡、砑光。宋米芾《书史》载:“唐中书令褚遂良《枯木赋》是粉蜡纸拓书。”又载:“智永《千文》唐粉蜡纸拓书,有双钩摹字。”由此可见,最早出现唐代的以蜡制作的纸,主要用于摹制法书。蜡笺纸,也是一种涂布蜡纸,所涂布的蜡主要为川蜡。虽史料有载经书、文献有古法烫蜡保护的,但蜡笺纸并非用烫蜡的方法制作的,是源于并综合了以上各蜡纸的优处而制成的蜡纸。因为局限在皇家的诏诰书或写经、法书摹古上,用量甚少以至于工艺失传。如今我们为了修复、复制此类文物,找寻传统工艺,研制的蜡笺纸,为文物保护修复带来了福祉。(图6)

木器文物,无论是家具还是文玩,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这不仅反映在其精湛的工艺上,也体现在其深远的历史内涵,是历史与艺术的融合以及美学与哲学等诸文化融入所赋予的更博大的文化气息。就用材来看,大多为紫檀、红木、黄花梨、楠木、黄杨木、酸枝木、乌木等质地坚实、色泽美伦的名贵材料。无论是那种木材,制作完成的器物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烫蜡。这也包括木器文物的保护修复和维护保养。木器烫蜡既能增加光亮,充分展现出材质的内在美,又能对木材起到防潮防尘的保护作用,延长器物的时寿。方法是,用加热设备,将黄蜡熔化到木器上,黄蜡的黏软特性适用于木器,并以热能使蜡渗透木质中,再即刻用干布反复擦拭,以至光润。提示,烫过蜡的木器,在清理尘埃等维护的擦拭中,不能用水或湿布,宜用柔软的干蜡布或鹿皮、麂皮等为佳。(图7)

在砚的保护修复中,对于受伤严重,破碎或断裂的砚,解决、补救的最好方法就是修复。修复方法为:编号拼对、清理碎块断面、使用三甲树脂溶液进行断面刷涂渗透加固、粘接、补缺、作色等环节。其最后一道工序作色,是按照传统的修复方法,用黄蜡和墨,以火烘修复补正。至此,可使受伤严重,破碎或断裂的砚,又得以重新焕发风采。对于一般轻微碰损、剥落的砚,用黄蜡和墨,以火烘修复补正即可。因此,古人有“尤不宜令顽童持洗”的警示戒语。

在古墨的保护中,古法有用蜡纸封护的,其作用是:其一,防潮,以避免墨受潮、脱胶,或霉或粉;其二,防尘,以避免脏污。据载,在实际使用时,不是完全把蜡纸揭去,而是将磨墨处并向上一点的蜡纸撕掉,露出可使用处则可。这样,不仅研磨时,使用者手不黑不脏,而且手上的汗渍、油渍、污渍,不会反污损到墨。

在青铜器文物的修复、复制中,乃至大范畴的金石文物,都与铸造技术有着密切的关联,如,修复时的缺失补配、复制完器等,首先都需要制模,而制模多见用蜡,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云:“古者铸器,必先用蜡为模。”因此,古有“失蜡法”。传统的失蜡法工艺铸造,最早见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河南淅川楚令尹子庚墓出土的铜禁和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则为例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掘坑深丈几尺,燥筑其中如房合。埏泥做模骨,用

石灰、三和土筑,不使有丝毫隙拆。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油蜡分两:油居什八,蜡居什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为,油不冻结)。油蜡墁定,然后雕镂书文、物象、丝发成就,然后舂筛绝细土与炭末为泥涂墁,以渐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从口上空隙熔流净尽,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区。”从这一记载中看出:以黄蜡做模,以牛油调节蜡料的性能,以季节为实施的条件,以雕镂精细为目的,详实地说明了失蜡法的工艺、技术、蜡料、熔炼等方法、措施。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子,以及见录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所铸造的铜鼎、铜炉、铜用端、铜鹤、铜麒麟、铜鹿等殿内外铜瑞饰,亦为失蜡法铸造。如《清官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载:“铸炉处,乾隆四年十月初十日……传旨:着佛保将仙鹤大样拨蜡样呈览,准时再做,钦此。”“于乾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员外郎佛保将拨得仙鹤蜡样一对、鹿蜡样一对,持进,交太监毛团、胡世杰呈览,奉旨:照样准铸造,钦此。”等等。拨蜡是失蜡法工艺的组成部分,是在预制的模型上贴蜡片,然后捏出所铸物体的基本形状,再用竹片、刻刀等工具拨、刻、雕、镂细部与纹饰。可见,蜡在青铜器文物的保护修复、复制中不可或缺,功用强。而黄蜡的有形且黏的特性,既适合塑型,又利于黏挂模泥。

青铜器烫蜡封护也是传统的古老工艺,据《商周彝器通考》记:“乾嘉以前出土之器,每磨砻光泽,外敷以蜡,今所称熟坑者是也。”同蜡笺纸一样,我们也研究、还原了这一传统用蜡保护修复文物的工艺。

“百宝嵌”是指:为达到突出构图主题和强化装饰效果的目的,在器物上或挂屏、立屏上,选择性地镶嵌金、银、宝石、青金石、绿松石、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珍珠、珊瑚、玳瑁、砗磲、螺钿、象牙等多种珍贵材料,按样加工出细后,使器物呈现珠光宝气、富丽堂皇的景象。在此类文物的保护修复中,使用蜡可对嵌件润泽封护,使其光彩绚丽。除此以外,古法还有使用黄蜡加入松香、桐油,热调和后,蜡粘接嵌件的作用。(图8)

再有,在漆器、古钟表、竹制等文物的保护修复中,同样用蜡光润、提色、隔潮的功用。在欧美因气候湿润,也多见用蜡护的。还有,织绣的蜡染、蜡线,以及书画修复装裱工作中使用的针锥、囊匣制作工作中使用的刀具等,锥尖、刀尖的上蜡保护,不仅在扎制过程中入锥、入刀起到的作用,而且避免锥尖、刀尖受损。再有,在蜡板上裁切纸板,也是如此。

纵观以上蜡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种种功用,虽只是管窥一斑,但可提纲挈领、以点带面,以期更广泛涉及,进一步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上一篇: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吉祥\浪漫的英国古典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