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课程文化领导:引领学校走向卓越

时间:2022-09-24 04:10:03

校长课程文化领导:引领学校走向卓越

[摘要]校长课程文化领导,主要是要转变学校原有一些陈旧的基本假定,形成新的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等,改组与改造学校组织,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课程开发的质量,引领学校发展。

[关键词]校长;课程领导;课程文化领导

随着课程改革以及对课程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课程领导(cur-riculum leadership)也从课程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

个新领域。课程领导内涵因着课程变革历史发展的脉络发生着变化,课程领导发展至今,其内涵已经相当丰富,课程领导既有对课程开发技术层面的要求,也有对学校文化层面的要求:既需要有对课程开发的规范与指引,更需重塑学校文化,转变学校教育的一些基本假设,转化“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进而形成种合作、分享、探究的学校文化,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以此更好地保障课程开发,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这就是课程文化领导。

校长课程文化的领导,主要是要转变学校原有一些陈旧的基本假定,形成新的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等,改组与改造学校组织,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课程开发的质量,从而引领学校走向卓越。

一、教师观的领导: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认为,信息和智慧大都集中在管理阶层最高处,教师没有智慧和能力进行课程决策和开发的,而且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对课程的发展无关紧要,他们只能作为既定课程的忠实实施者,是课程开发的外在因素。对于课程领域出现的额外难题,管理者解决之后即可了事。这种领导实质上是分层制式的领导类型。课程领导持有相反的观点,相信教师是意义和文化的创造者,其创意和创造力的发挥是课程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校本课程模式主张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最直接参与者,作为拥有相当智慧和创意的群体,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

因此,要重视培养教师面对问题时的应对能力。这就需要分层领导变化为转变型领导,通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努力,提高双方的专业水平。转变型领导注重发展被领导者的潜在能力,发挥其内在动力,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和长久性,这也必将提高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发展的素质,也为课程发展提供了保障。课程领导从组织关系和管理权限上为校本课程这一主张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和支持,进而为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组织关系层面的支持。

二、学生观的领导: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课程领导的最终理念是一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指定与实施,都必须考虑学生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所关心的生活和问题为情境。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了解学生的希望和要求,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利于学习;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当,要考虑学生健全发展的可能性,要使课程达到以上目标,必须适当考虑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是新型课程领导理念的重要内容,学生不仅是单纯的课程接受者,学生参与课程领导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业提高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重要因素,其专业水平和实际条件对课程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课程领导理念注重发展学生的潜力,发挥他们内在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与长久性,这也必将提高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发展的素质。学校要为学生参与课程决策和相关的活动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反思自己的课程实践和学习实践,从而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三、知识观的领导:建构主体性的动态的知识观

主体性的知识观,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要求。课程领导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崇尚主体性的知识观,注重知识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强调“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其所要改革的正是“知识本位主义”、“知识授受主义”和“知识功利主义”的知识观及其教育行为方式,倡导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能力,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动态的知识观要求课程领导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要打破“知识授受主义”、“知识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藩篱,确立“以人为本”的信念,克服死记硬背、机械传授、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的弊端,注重过程的价值,反对“去情景”的“知识加工”式的教学行为,凸现“情景”中的体验与意义生成,完整地实现“知识教育”的整体价值。

四、学习观的领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课程领导要引导学生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而,课程领导者学习观上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自主学习,突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突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品质和素质。正因为如此,课程领导要倡导和突显自主、合作、探究,这是不容置疑的改革追求。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品质(精神),必须大力弘扬和彰显,并渗透到其他各种学习方式中去。

五、教学观的领导:树立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的教学理念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程领导要引领学校走向卓越,就要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树立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这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识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和服务生活,应该教会学生认识到通过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教学,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教学: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树立发展性教学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命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该努力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改变传统教学中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状况,转变课堂单调乏味的理性生活。

六、组织的革新:寻求学校组织的重组和行为优化

学校组织的重组和行为优化,是学校应对变革的主要措施。新课程改革在学校建设方面的主要目标,应是将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使之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个体价值的实现,组织绩效可以大幅度提高。那么对学校来说,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而且也是教师不断从教学实践中继续学习的场所。

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时,面临许多变革,包括课程发展委员会及各学科领域小组的成立、教师协同教学团队的组成、班群组织的建构、社区资源人士的参与教学活动等,均需改变传统的教学实施方式与人员互动模式。因此,建立学校行政人员与教师的沟通机制,针对所需改变的相关行政运作、机变原则,有效突破传统行政运作的多层化特性,进一步营造团队合作、共赢的组织文化,有助于顺利解决实施新课程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

上一篇:学校管理呼唤文化自觉 下一篇:寻找亮点 破解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