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花钱难请

时间:2022-09-24 04:05:09

养老服务花钱难请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越来越多老年人面临养老难问题。因为子女无暇或无力照顾,养老护理员成了“香饽饽”,重金难求。不少家政员也看到了商机,纷纷转行踏上了养老护理岗位。但由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培训和老年人养老需求的不断提高,养老护理服务的供需经常遭遇不匹配,出现养老护理的断档,对现行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子女有心 赡养乏力

“我妈身体不好,一到换季就容易感冒发烧。平时,我们作为子女的都有各自的工作和家庭,实在没有办法细心照顾,总是担心老人摔跤、走失、突发疾病。”天津市民高女士说,她感觉自己常常陷入“打拼事业”与“赡养老人”的冲突当中。

一年前,高女士的母亲中风瘫痪在床,好不容易托关系才请了个保姆,每月工资2800元。可保姆缺乏护理常识,照顾老人也是怕脏嫌累。于是,她只能两头跑,在上班的同时照顾家庭和母亲。后来,高女士实在力不从心,又担心老人独居,便将母亲送进了养老院。而不满养老院缺乏亲情的氛围,母亲在养老院只住了3天,就吵着回家。高女士坦言,其实,她对于养老护理员的要求并不算高,“聊天、喂饭,提醒老人按时吃药,夜里扶着老人上个厕所,遇上个突发疾病能及时通知家人就好”,可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也很难找到满意的人选。

高女士曾亲眼目睹了一位同事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护工背着上班的儿女,在小区里一耳光又一耳光地打老太太的脸。高女士上前去阻止的时候,老太太还一脸茫然。心痛之余的高女士告诉了同事,同事又震惊又难过,还要高女士保守秘密,为保证老母亲不出岔子,在没找到新护工前,同事还要心口不一地“稳住”恶护工。

护工短缺 花钱难请

“儿女有儿女的生活,我们不能成了孩子的绊脚石。”这两年,86岁的老席身子骨有点跟不上趟了,出个门都显得很吃力。他和老伴没有跟儿女住在一起,儿女为老两口聘请了保姆,兼当护工。

可随着保姆进门,问题也随之而来。保姆能力差、脾气大、责任心不强、手脚不干净、偷懒耍滑……好保姆实在难找。先后换了3个保姆后,老席老人终于找了个干活不错的保姆,保姆给老伴喂饭、换药、翻身都很利索。可哪成想,这保姆仗着自己干得好,开始不停提要求:半年内,工资从1500元涨到了2000元,还要提前预支;带着自家孙子住进来,包吃包住。稍不满足,保姆就干脆撂下老人,收拾东西走人。怕再也找不到这么有经验的保姆,老席一家只能硬着头皮答应。

情趣差异 交流鸿沟

早上6点,住在北京市某养老院的76岁的王彩芸起床了。和她一起起床的是养老院的护工,她们开始为一些需要“特护”的卧床老人擦身。王彩芸不喜欢自己的护工。她的护工姓李,一个45岁的妇女,带着浓重的甘肃口音,负责照料10个老人。每天早上,李护工先是给不能自理的老人洗脸,活动身子。然后,拎起一个装满饭盒的大箱子,去食堂打老人们的早餐。

王彩芸能自己吃饭,而临床的老太太吞咽困难,需要李护工一勺一勺喂饭。李护工拿了一个盛了饭菜的碗,到旁边的搅拌机处将碗里的饭菜一股脑儿倒入其中,打成糊状,碰上需要鼻饲的,她还直接用针管往里推。李护工不认识几个字,脾气也不太好,遇到行动迟缓的老人把饭菜洒在地上,肯定要凶几句。虽然不喜欢,但王彩芸不敢得罪护工,“都是同乡出来打工,得罪一个就得罪一群”。

可是养老院的护工也在抱怨,赚的钱少,干的活累,“给人端屎端尿,说出去难听”。李护工说,有的老人并不尊重护工,经常刁难她们。李护工负责照料的老人中有一个老先生,酷爱西洋交响乐,一次,李护工扫地时,老先生正在听音乐,李护工随口说“真好听”,老先生轻蔑地说:“你懂什么?”养老院中那些来自农村或者同样不怎么认字的老年人和护工的交流更多一些。但也只限于“今天吃得好不好”之类的寒暄。

曾有媒体记者卧底进养老院调查发现,养老院护工几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喂老人饭“两秒一勺”,有的人连字都不认识,分不清老人吃的药。

养老院的经营者则说,由于待遇差、工作辛苦、社会偏见、风险大等原因,养老机构还普遍存在护工不足。最初几年,养老院还能从卫校招人,后来就招下岗职工,再后来就招农村来的务工人员,现在连农村务工人员也难招了。

功能缺失 培训先行

目前除了医院里的护工外,不少所谓的养老护理员往往是保姆转行而来,未经过专业的护理培训就直接上岗。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ICU护士长刘鸿梅说,老年人护理是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老年人的脏器脆弱,发烧、感冒容易引起肺部感染,进而损伤脏器,老年人稍不留神就很有可能丢了性命。同时,老年人的心理也需要更多的呵护和关爱,这对于专业护理老人的工作者来说,面临的压力很大,要求有更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因此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

更何况,护工们24小时监护着老人,不能让老人磕着、碰着或是坠床,喂饭,喂药,翻身,给老人洗澡洗衣服,换被罩换床单,样样都得亲力亲为。因为人手不够,常常是一个人照顾着一群人,任务重,工资低,社会认可度低,部分刚入行的护工根本难以承受,很快就撒手不愿意干了。

对于养老院护工短缺,长期关注养老问题的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的专业化人才相当缺乏,没有形成职业化发展模式。养老机构中直接照顾老人的一线护理人员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女多男少)、专业教育背景和训练不足等现状,直接影响对老年人的照顾,也制约着养老机构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有相关的行业职业规划,一些专业学校应在此方面加强人才培养。

(责编:孙展)

上一篇:籍秀珠:“孵出一窝窝金凤凰” 下一篇:在“星星苑”里,让我们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