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是学习人生的机缘

时间:2022-09-24 02:23:51

生病是学习人生的机缘

人们谈起生病,所用的词汇都是负面的,譬如:病病歪歪,病魔缠身,病入膏肓,病秧子等等。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病”的解释是:生理上和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以至于“病”这个字扩展到描述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如弊病,语病,通病,诟病等。

笔者无意去广泛评论以上各种现象,只是根据人生的一些体验,谈谈生病是如何的不可避免,除了有它折磨人的一面,还有它对人生启迪和教育的一面。

绝大部分的人在壮年之前,对保持身体健康漫不经心,健康好似无尽的资源,用也用不完。因此他们随“心”所欲,不讲究生活方式,冒犯自然规律,长年累月,“身”受其害。到了四十多岁之后,有的人可能晚一点,到将近五十岁,人们才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种种问题,惊讶之余不得不“认栽”,求医吃药的日子或早或迟地就开始了。过来人都感叹地说,真是“早病早成熟”。事情就是这样不幸,年轻时是听不进劝诫的。 但是在四五十岁这个年纪上,即使生病,一般也不至于不可救药,如果立即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听从医嘱,完全可以做到亡羊补牢。这个“补牢”时机大约有十年,可见上苍的宽容。50~60岁这个人生阶段如果保健得当,没有大的疾病,长寿是有望的。

只有到了五六十岁的阶段,一般的人才有能力把“身”和“心”作区分,年轻的时候“想”如何,就以为身体能够如何;而到这个年纪,人们才意识到“身”不从“心”。身体和心灵的对话才开始了。这是 “人生观”的提升。这个过程是对“个人行为”和这种行为“对自己身体产生什么后果”的反复体验、试错、概括和总结。人们通过这个过程,不光在了解个人行为与身体反应之间的关联,而且还包括察觉、了解自己身体中的那个“祖先给自己留下的老本”。每一个人都从祖先那里遗传到不同的“隐患”,这种隐患可能在某一个时间变成真的疾病,如果你对此认识得很清楚,格外地加以防范,也有可能不再继承这份“遗产”。为了不继承,你就有必要特别注意克服身体的某种“坏的倾向性”。譬如有心脏病倾向的人,就要特别关照自己的那颗心,你要尽可能不犯上辈人犯过的错误。话又说回来,身体中的某种特性,可能既是优点又是缺点。还以有心脏病潜质的人为例,这是些做事认真而又孜孜以求的人,总想在同一时间里高效率地完成几件事情,因此常常加重心脏的负担。有这种疾病潜质的人很多是非常优秀的人。古人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道理是很深的。

60岁以后每5~6年就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起居饮食、生活节奏、志趣情绪都应作相应调整。有人讲,80岁后每2~3年就应调整生活的节奏与内容。总之,老者的“心”要不断向“身”靠拢,让“心”为“身”服务。人就是在与疾病的互动、对话、磨合、抗争中认识自己的身体、确立一种人生态度的。如此说来,生病也不是那么让人沮丧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生病也是一种学习吧。

上一篇:合理选用感冒药(一) 下一篇:糖尿病患者饥饿难忍怎么办?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