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课程交互性层次结构设计

时间:2022-09-24 02:21:20

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课程交互性层次结构设计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文应用这一理论提出了网络课程交互性层次结构设计的构想,并进行了交互性四个层面的设计。本文最后介绍了基于交互性层次结构设计的网络课程实例。

中国分类号:G64 文献标总值码:A

关键词:建构主义;网络课程;交互式;层次结构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3-0066-04

Design on Layered Structures of Interactive Network Courses onConstructivism

Feng Xiao-ming

(Campus Network and Computer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03,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vism study theory opened out the inbeing rules of study activities, and it is the one of important theories of teaching innovations now.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design idea of layered structures of interactive network courses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and designed 4 layers of interact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d an example of interactive network courses based on layered structure design in the end.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Network Courses; Interaction; Layered Structures

1引 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主要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高校日校教学中也在积极探索相关技能型课程的网络课程的应用[1]。与高校常规的教师面授课程相比,目前的网络课程大多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缺少教师面授的情景和交互,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要在网络课程中体现教师面授等情景实为一大难题,但交互性的加强在技术层面上应该是有所作为的。旨在加强网络课程交互功能的探索和实践已成为当前网络课程研发的一个热点[2][3][4][5][6]。本文的目的也是探索网络课程的交互性问题,有所不同的是引用一种新的理论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探讨这一问题,试图能找到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7]是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它阐释了知识的建构性原则,揭示了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国内以来,备受教育改革者的青睐。目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相关教学研究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8][9][10][11]。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认识活动。意义建构是学生对外部知识进行吸收和处理后转换成自己的意义的过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知识的能力。因此,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这种建构是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学习也是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意义建构需要必要的学习氛围、学习资料和他人的帮助,学校、教材和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有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其余三大要素促进了意义建构目标的实现。因此,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但要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又要有协作和会话的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完整描述了学习活动的全貌,即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的意义建构要靠学生自身来完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国学者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7]:“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课程设计考虑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景是学习环境的第一要素,而教师面授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情景。网络课程的特点是支持个体异步学习,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但没有教师的面授。由于目前网络课程的研发水平大多不高,又没有教师面授,学习效率和效果均差强人意。因此,网络课程目前普遍不被人们看好,这是网络课程面临的尴尬,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为网络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网络课程应注重学习环境的建设,在网络环境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协作和会话。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要素之一的“情景”应是指教师面授的情景,实验的场景和学校的学习氛围等综合的学习情景。网络课程如要创设学校教学的现实情景,且让学生能感受到“身临其境”,这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是一大难题。或者可以调整一下思路,网络环境中的网络课程即为一类新型的学习情景。学生既要适应传统的学校教学的情景,又要适应现代的电子化的学习情景,我们认为这是当前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协作”和“会话”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另两大要素。协作和会话是在学习群体内进行的,学习群体是这两大要素的组织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建构不仅依赖于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与经验,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同伴之间及师生之间对知识的共同讨论与理解,即所谓的“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或称为“协同学习”。目前网络课程研发所强调的“交互性”与建构主义的“协作”和“会话”两个要素同义,因此,网络课程的发展方向之一应是加强交互性。

4网络课程交互性层次结构设计

网络课程学习的特点是个体异步学习,没有教师的面授和群体学习环境。实践证明,在个体学习环境中的学生容易迷失方向,学习效率低下,如有教师的指导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学习效率和效果会大有长进。因此,网络课程不能没有教师,只是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了网络课程的指导者和管理员。网络课程也不能没有学习群体,只是这一学习群体是以网络为媒介。据此,我们提出了网络课程交互性层次结构四层设计的构想。

(1) 第一层面,学生与视频课件的交互

学生与视频课件的交互处于网络课程交互性的最低层。目前网络课程的主讲课件以视频课件居多。视频课件的学习是网络课程学习的基本方式。视频课件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按需点播,自行掌控,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师面授时需要统一进度的问题在网络课程中不再存在。

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还与界面设计有关。界面设计是一种电子情景的创设,其目的是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和架设便捷的学习路径。所以,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应面向青年学生,艳丽、动感、欢快的界面比较符合年青人的审美情趣。为便于初学者操作,界面的层次不要太多,以三层为宜。

(2) 第二层面,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

除了学习视频课件外,学生还应该研读其他的学习资料,如电子版教材、电子版教案,电子版参考书,等。学习资料不同,对同一知识点的阐述方式,深度和广度也会不同,知识点的不同演绎有利于学生的辨正思维,从而加速知识点的意义建构。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料已很丰富,只需在网络课程上加上链接即可。

这一层面交互的另一内容是在线练习和在线测试。网络课程的练习和测试就教学方式而言与常规的学校教学没有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练习和测试是否在线进行。

(3) 第三层面,师生之间的交互

网络课程的指导教师是不见面的教师,是处在后台的指导者与管理者。指导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交互来体现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师生之间的交互方式有“群体交互”和“个体交互”之分。指导教师通过网络课程了解学生的登录情况(即学习时间),在线练习和测试的情况,从而掌握学生群体的学习进度和普遍性的问题;指导教师通过网络课程的信息窗口或BBS课程专版相应的学习辅导意见,这种交互方式称之为“群体交互”。“个体交互”则主要利用Email系统,由学生通过Email求助,指导教师可通过Email或BBS课程专版进行答疑辅导。目前笔者所在高校的BBS发文权和Email账号均向学生免费开放,所以高校师生之间基于网络的交互通道已经畅通无阻。

(4) 第四层面,学习群体内的交互

网络课程的学习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在于信息共享和支持协同工作。所以,学习群体内基于网络的交互或协同学习十分便捷。学生可自行组织诸如学习小组、讨论组等学习团体,借助MSN和QQ等视频交互平台进行交互,如条件具备,也可以将各自的计算机组成工作组后协同学习。

其实目前最为便捷实用的交互平台应是高校校园网的BBS系统。高校校园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BBS系统大都比较强壮。如笔者所在高校的BBS系统版面众多,人气旺盛,上网快速而且免费,因此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如在BBS系统上开设课程讨论专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这应该是一个明智之举。指导教师在这一层面的角色应是课程讨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讨论可以解决若干具体的学习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课程讨论广泛的参与性尤为重要,指导教师在这方面责无旁贷。

5交互性层次结构设计的网络课程实例

基于网络课程交互性层次结构设计的构想,笔者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交互性的层次结构进行了设计探讨和实践。

5.1网络课程的功能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功能设计如图一所示。

图一中的“视频课件管理”处于交互性层次结构的第一层面,“电子教材资料”处于第二层面,“教学信息”、“学生登录管理”、“在线练习管理”和“在线测试管理”则处于第三层面。交互性第三层面的交互通道还包括BBS和Email通道。交互性第四层面交互功能的实现则完全依靠校园网BBS系统的课程专版,在网络课程中并没有设计第四层的交互功能。

图1 网络课程的功能设计图示

5.2后台数据库设置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后台数据库采用Access2003。为实现网络课程的交互性,与功能设计相对应的数据库表的设置如表一所示。

表1 网络课程数据库表的设置举例

6实践后的思考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研讨了网络课程的交互性问题,提出了交互性层次结构设计的构想,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上进行了初步尝试。新的网络课程试用以后,在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方面确有成效,但这一成果是建立在指导教师的辛劳之上的。在交互性第三层面和第四层面,指导教师都是交互的主角与核心。由于网络课程采用个体异步学习模式,学习进度参差不齐,同一时段有许多不同章节的问题,同一问题又要辅导若干次,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因此成倍增加,这也意味着网络课程教学成本的大幅提高。这一难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冯小明, 赵春琴. 高校在线考试方式应用前景初探[J]. 计算机教育, 2007, 50 (14): 94-96.

[2] 王楠, 乔爱玲. “视频交互式”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中国远距离教育, 2006, 107(5): 65-68.

[3] 刘淳, 章强,等. 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6, 42(1): 29-37.

[4] 关德君, 林丽. 基于计算机网络交互方式的探索[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3(10): 40-42.

[5] 刘彦保, 郝继升. 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和实施方案[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4(4): 34-38.

[6] 乔颖丽, 钟雁. 网络课件中的交互式方法探讨[J].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01, 25(2): 89-92.

[7] 陈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 学术交流, 2007, 156(3): 175-177.

[8] 刘水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教学的启示[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3): 73-76.

[9] 杨晓岚.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教程设计[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2): 52-55.

[10] 杨彦萍. 建构主义对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4: 164-165.

[11] 黄刚. 建构主义理论在操作系统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07, 50(14): 11-15.

收稿日期:2007-10-16

作者简介:冯小明(1960-),女,四川重庆人,计算中心主任,工程师。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和计算中心的管理、建设和运行工作。

上一篇:在阳光下耕耘 下一篇:高校现代学习中心的设计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