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栖所

时间:2022-09-24 02:18:33

曾经被一幅春运众生图深深打动。照片上那些复杂交错的表情:疲倦、满足、焦跺、欣慰……没有亲历过的人,恐怕很难体会。

我也曾是这春运潮里抓狂的一员,在电脑前频换抢票软件“刷票”无果,又请假到车站排长队买至重庆短程,再转宜昌,几番舟车倒转日夜兼程,只为赶上“年夜饭”。据统计,今年春运期间,有大约八亿像我这样的逐梦人奔波在回家与返程的路上,只因为心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情结。近年来,即使受到圣诞节等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本源的春节文化依然是中国人生活里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化元素。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拥有丰硕而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然而,环顾四周,传统文化的弱化和流失却时时在发生:历史古迹被任意拆毁或作商业开发,戏曲、中医、武术等国粹日益“去大众化”,许多民间艺术的传承后继乏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道德观被淡漠抛弃……文化上的数典忘祖、自惭形秽,抑或唯我独尊、夜郎自大,都将使我们的心灵无所附依。

经济领域的突飞猛进,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文化领域,我们的复兴之路还很漫长。

如今,我们已不会再像新文化运动时的某些文人学者那样鼓吹抛弃传统,全盘西化。因为历史告诉我们,一脉文明能够历经数千年绵延至今,必有其过人的强韧与厚重,而学习他人也完全不必堵截自己。翻阅历代文明兴衰史,独立与包容,古老与新生,传承与发展,正因有这一对对貌似矛盾的双生体,文明之火才得以生生不息。

为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常年奔走呼吁。因为担忧民族文化申遗后的后续保护工作无法延续,他甚至在“两会”上提议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黄牌警告与红牌除名机制,以此来约束商业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确保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说,传统文化的复兴,不能仅靠一座座博物馆保存了事,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进行推广与传承。

事实上,已有一批人在如此身躬践行了。2004年,作家白先勇带着酝酿数年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走进高校、全国巡演,在将青春的活力注入传统昆曲表演的同时,也让无知于这门古老艺术的年轻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盛大和优美。白族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万里采风,制作了《云南映象》原生态歌舞集,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古老而鲜活的传统习俗。有学者呼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让其在最本原的状态中,以一种“活着”的方式被保留和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化洋洋浩荡、博大精深,凝聚成民族之魂。鲁迅先生曾言,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得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肩膀之上,于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创新,不断丰富其形式内涵,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文明的血脉才能不阻不塞,心灵才得以复归宁静的栖所。

上一篇:关注“桃花源式”教育 下一篇:跟周维民老师学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