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周维民老师学唱歌

时间:2022-08-17 05:22:37

跟周维民老师学唱歌

四年前,我和几个歌友报名参加了四川省歌舞剧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周维民老师办的一个声乐培训班。其实对于我来说,已经年过半百了才学唱歌,是出于一种兴趣,更多的是想要知道一些正确的歌唱的方法,提高音乐方面的素养和鉴赏水平。

周维民老师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协艺术水平考级考官,从艺五十年,曾多次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出访意大利、法国等;创办了“四川周维民声乐培训中心”,是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系主任廖昌永教授的启蒙老师。他这么大的名气,对我们这些业余学歌者会是什么态度呢?上课之前,多少有些惴惴不安之感。但是接触下来才知道,周老师是一个很认真,很有责任心的人,哪怕是对我们这些中老年学员,明知道我们不可能成为专门的音乐人,不可能真正在歌唱领域内有什么成绩,但他的讲课仍然一丝不苟。从最开始的发音、练声方法开始,他给我们讲的内容,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周老师讲课很有个性,很有特色,我特别欣赏的一点是,他能将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融会贯通到讲课中,善于用浅显的道理、比喻的手法把一些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他说,节奏是歌曲中的“骨架”,旋律依附于节奏,类似于“肌肉”,歌声就是“血脉”。唱歌的时候要把喉咙打开,相当于要进门,门必须得打开,否则只能侧着身子挤进来,那声音听起来,肯定像是挤出来的。他讲音程训练的重要性,说语言的单位是词、词组、短语、句子、句群,而音乐的单位是单音、音程、乐句、乐段。学语文的时候,把常用的词读熟了,理解了,写文章的时候就能随手拈来,很好地应用,把音程熟悉了,唱准了,在歌曲中遇到的时候,就不费劲。对气息的分配,就像发了工资一样,你头几天就一股脑儿用完了,后面还有那么多天就没有用的了。对于唱高音,他说,你们体会那种感觉,不是用高射炮打飞机,而是飞机丢炸弹……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深入浅出,都是点睛之笔,你只要认真领会,实实在在地去实践,真的是受益匪浅。

周老师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可以说是一直孜孜不倦地钻研,有很多很好的体会、经验和心得,而所有这些,他都毫无保留地教给自己的学生,使我们能更好地领会、理解歌曲的内涵,更好地表现它。他给我们讲各种唱法的历史沿革、流派、代表作、代表人物、演唱特点等等,给我们普及了和音乐有关的基本知识。比如说对流行歌曲,周老师的讲授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原来的一些观点。我原来不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周杰伦,也从来没有真正去听过他的歌、读过那些歌词。周老师讲了周杰伦和方文山的合作,说他们的作品是具有中国传统诗词韵味、意境的歌词与现代时尚的旋律的结合,是一种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中国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再去听周杰伦的歌,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后来我还四处传播这个观点。2011夏天年我到非洲采访,和一些当地华人一起唱歌,我就唱周杰伦的《台》,一个比我还年轻的人很惊讶,说这是周杰伦的歌啊?!从来没想到流行歌曲里还有这样的歌。

在周老师的课堂上,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有一些特殊的感受,意外的收获,受到感染和启发。教唱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的时候,有这么几句歌词“一杯美酒,一杯甜酒,一杯香酒……”周老师说,他体会这是从视觉、味觉、嗅觉几个方面去赞美这杯酒,唱的时候,可以把这几种感觉的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他绘声绘色的示范给了我们很好的艺术享受。后来我听过别的歌唱家演唱这首歌,音色很美,但是对这几句的表现就稍显平淡,总觉得如果能加上周老师的那种诠释就会更完美。有一次,中央台的电视节目中讲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中国学生和一个前苏联姑娘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第二天,恰好我们学唱周杰伦和方文山合作,由费玉清演唱的《千里之外》,读着那些忧郁伤感的歌词“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周老师说,我们今天唱的这首歌,可以说就是昨天晚上电视中那个故事的音乐版。凄美的故事和婉约的歌曲被周老师这样一联系,真的是“诗化了悲哀”,丰富了我们的感觉,让人记忆深刻。

周老师曾经多次把他教过的中小学生请来为我们这些老学生做示范。每一次,我看到那些孩子,再看看我们自己,都会有很多的感慨。我们和他们,坐在同一个课堂上学习。我们在学习唱歌,我们也是在接受一种熏陶,老师用心良苦,进行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

在和周老师的接触中,能感觉到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关心社会问题,有很多深刻的思考和见解,是属于那种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有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艺术家。这样的人,现在已经比较稀少了。听他讲课,和他谈话,都能感到他内在的一种深沉的东西,得到的收获也绝不仅仅限于音乐方面。

2010年,是周维民老师从艺五十周年的纪念。他出了一本纪念专辑《祖国的画廊》。那是一本沉甸甸的纪念册,它不光是文章、图片和光碟的汇集,更是一个人的人生记录。从那些同窗、同事、师友的文章和题词中,我们更加了解了周老师,而他自己写的那篇《此情成追忆惘然思华年》,则是他对自己大半生的总结,让我们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坚守信念,对事业追求的真实而艰难的跋涉、付出以及曲折绵长的心路历程。可以说,那是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的际遇。他的道路,他的遭遇,是具有普遍性的。很多人曾经满怀理想,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憧憬,但是,就像周老师总结的那样,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封闭的制度”和“社会流动规则中先赋性要素制约后制性要素的弊政所综合形成的巨大阻力”,使很多人经历痛苦、磨难、迷惘……而难以实现自己的初衷。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人就此消沉,或者颓废,有的人变得玩世不恭,或者改而追求其他的东西,而周老师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放弃对音乐、对艺术的追求和坚守,可谓“义无反顾,忠贞不二,不离不弃”。特别是近些年来,退休后的周老师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放在了教学工作上,他把自己这么多年在音乐道路上的积累,都教给了自己的学生,就像他的一位同学所说,他在“以自己的工作践行着沈湘教授‘我追求提高全民族音乐水平’的心愿”。这种心态,这种努力,表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一种特质,可以说,中国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代代的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用自己的心血,全身心地投入,把文化、艺术的传播作为己任,才有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以一己的力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这个伟大的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半个世纪,一路风雨,一路歌声。在壮美的“祖国的画廊”中,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吟咏低回的歌声,伴随着一个奋斗不息的身影……这就是年近七十的周老师留给我的印象。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心灵的栖所 下一篇:篾扇上写成的春秋